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灭烛何曾妨夜坐,倾壶不独为春寒。
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
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
【注释】
- 下第:科举考试落榜。
- 家书:家信或问候的信。
- 灭烛:熄灯。
- 倾壶:倒酒。
- 迁来:指莺鸟从北方飞来。
- 落了:指春天的杨花已落下。
- 月轮:月亮的光华。
- 桂:桂花。
- 珊珊:明亮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落第后所作,表达了他深深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首句“故乡朝夕有人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故乡的人日复一日地回家来,而自己却只能远在他乡,无法相见。这种距离感让诗人感到痛苦。
次句“欲作家书下笔难”,表达了诗人想给故乡的人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是却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想要说的话太多,但是真正能表达出来的却很少,这种无力感也让诗人更加痛苦。
第三句“灭烛何曾妨夜坐,倾壶不独为春寒”,表达了诗人虽然在夜晚没有灯,但是在冬天的晚上喝着酒,也是一种乐趣。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思念。
第四句“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莺语是一种美好的声音,让人听了心情愉悦;杨花则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然而,这两种美好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这让诗人感到惋惜和无奈。
第五句“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公正的信仰。即使现在遭遇不公,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迎来公正的时刻。同时,他还相信月亮会永远照亮前方的道路,就像桂花一样美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活动和对家乡、亲人、友情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公正的信仰,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和哲理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