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
人度碧溪疑辍棹,僧归苍岭似闻钟。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
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
【注释】
送郭秀才游天台:送郭秀才游览天台山。郭秀才,作者朋友的名字。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为五岳之一。
云埋阴壑雪凝峰:“云”指云雾;“阴壑”指山中幽深的山谷;“雪凝峰”指山峰被积雪覆盖。
半壁天台已万重:“半壁”形容高而险峻的山崖;“万重”形容山势重叠、层叠。
人度碧溪疑辍棹:“人”指游人;“碧溪”指清澈碧绿的小溪;“辍棹”指停下船桨。
僧归苍岭似闻钟:“僧”指僧人;“苍岭”指青翠的山峰;“似闻钟”指仿佛听到了打钟声。
暖眠鸂鶒晴滩草:“鸂鶒”,即白鹭,一种水鸟;“晴滩草”,指晴朗天气下的沙滩上的草。
高挂猕猴暮涧松:“猕猴”,一种猿猴;“暮涧松”,即傍晚时分挂在山涧的松树。
曾约共游今独去:“曾约”指曾经约定;“共游”指共同游玩;“今独去”指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去了。
赤城西面水溶溶:赤城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西北,是天台山的主峰,因山上有赤城寺而得名。“溶溶”形容水清澈明亮。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郭秀才游览天台山的事。诗人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天台山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秀丽的风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云埋阴壑雪凝峰”,描绘了天台山高耸入云的山峰和被云雾笼罩的山谷景象。接着,诗人以“半壁天台已万重”来形容天台山的险峻和壮丽,进一步展现了天台山的雄伟气势。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山的喜爱之情。
第二句“人度碧溪疑辍棹”,描绘了游人在清澈的碧溪边行走的情景。诗人用“疑”字来形容游人的疑惑心情,可能是因为天台山的高峻险峻和风景奇特而感到惊讶。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游人的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天台山的美丽和神秘。
第三句“僧归苍岭似闻钟”,描绘了僧人返回山中的苍岭时的景象。诗人用“似闻钟”来形容僧人回到山中后听到钟声的情景,可能是为了表达僧人内心的宁静和超然。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僧侣的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天台山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内涵。
第四句“暖眠鸂鶒晴滩草”,描绘了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游人在沙滩上睡觉的情景。诗人用“暖眠”、“晴滩草”等词汇来描绘这种惬意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因为天台山的气候宜人而感到心旷神怡。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游人的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天台山的舒适和宜人。
最后两句“高挂猕猴暮涧松”,描述了猴子在山涧的松树上悬挂的情景。诗人用“猕猴”来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暮涧松”来形容山涧松树的苍劲挺拔。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动物和树木的形象,进一步展示了天台山的生机和活力。
整首诗通过对天台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语言简练生动,意境优美,富有画面感,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