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注释】
匡山:指江西庐山。
楖栗杖:用楖树木制成的拐棍,古代隐士常用以自娱。
百中无一枝:意思是说这拐棍上没有一根是完整的。
野僧:隐士。
指云秋片移:意思是说在秋天的白云里看到它像一片云。
引蹇步:形容人行动不便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匡山僧人赠予作者一只楖栗杖,作者十分珍视,并写诗回赠,表达自己对这位隐士和他所居之处庐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首句“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说的是这只拐棍是从匡山顶上带来的,但是经过多次使用之后,却已经残缺不全了。这里,作者用一“出”字,将拐棍从远方带到了近前,又用一个“无”字,将拐棍的完整与完好都否定了。
次句“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的意思是虽然得到了这根珍贵的拐棍,但是还是害怕它的存在会被岳神知晓。这里的“野僧”,既是隐士的意思,也隐含了隐者与作者的关系。
第三、四句“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则是描绘了楖木杖上的花纹和色彩。作者用笔细腻,通过画上的月亮和飘浮的云彩,把拐棍上的美丽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
最后两句“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的意思是说,这根拐棍应该留在身边,作为自己行走不便时的依靠。作者还打算将来去拜访庐山的峨嵋道场时,再把它带回去作为纪念。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既有诗人对隐士的敬慕之情,又有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意。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匡山之上,欣赏着那幽静秀美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