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足堪悲,空房卧病时。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阴移。
已觉生如梦,堪嗟寿不知。
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

注释与赏析:

  1. “长安卧病” - 这句表达了诗人身处长安(古代中国首都)却因病卧床不起,形容他/她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2. “身世足堪悲” - 描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悲哀感受,暗示着个人命运的不幸或社会环境的压力。
  3. “空房卧病时” - 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孤独无依的状况,强调了孤立无援的处境。
  4. “卷帘花雨滴” - 通过“卷帘”,诗人可能试图控制外界的干扰,但窗外的花朵在细雨中飘落的声音(”花雨”)仍不断传来,增加了室内环境的静寂与凄清。
  5. “扫石竹阴移” - 尽管外界的环境似乎依旧宁静,但诗人的心情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里的”扫”字可能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活动,如打扫、整理等,以应对生活的困境。
  6. “已觉生如梦” - 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感悟,认为生命如同梦境一般短暂和虚幻。
  7. “堪嗟寿不知” - 感叹自己的年岁增长而对生命的认识却依然不足,这反映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8. “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 - 指出尽管诗人努力寻求精神或哲学上的理解,但仍无法完全摆脱生命中的孤独和困扰。这里的”法性”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而”支离”则意味着身体或心灵的不完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孤独和生活困苦的作品。从字面上看,诗中的”长安卧病”反映了诗人身在北京却疾病缠身的现实困境。”卷帘花雨滴”描绘了诗人试图通过隔绝外界的喧嚣来缓解内心的痛苦。然而,“扫石竹阴移”则可能暗示诗人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仍保持着一定的自省和调整能力。

诗句”已觉生如梦”透露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可能反映了他对世事无常和个人存在感缺乏的反思。而”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则表明尽管诗人有求索和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但他/她仍旧无法逃避生命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境遇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在病痛和逆境中依然保持的精神执着和自我反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