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在心中,南宗与北宗。
行高无外染,骨瘦是真容。
饭野盂埋雪,禅云杖倚松。
常修不住性,必拟老何峰。
注释:
了了在心中,南宗与北宗。
了悟真理心不二,南宗与北宗同归。
行高无外染,骨瘦是真容。
修行高远不受世俗侵扰,骨瘦但内心清净如真容。
饭野盂埋雪,禅云杖倚松。
野中吃饭时碗中盛满白雪,禅杖倚靠在参天大树上。
常修不住性,必拟老何峰。
常常修炼本性不生住灭,必定如同老何峰一样。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宗和北宗的认同,强调修行应超然物外,不受世俗侵扰,保持内心的清净。诗中的“南宗”与“北宗”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宗南北两派,诗人认为无论是哪个宗派,其核心都是要修行者超越世俗,达到内心的清净。
首句“了了在心中”,诗人表达了对于真理的了悟。这里的“了了”可以理解为清晰明白,也可以理解为对真理的深刻理解。而“心中”则是指内心深处,表示这种理解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深入骨髓的。接着,“南宗与北宗”两句是对前面观点的进一步阐述,指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宗派,其共同点在于修行者应追求的是内在的清净,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或者地位。
“行高无外染,骨瘦是真容”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心中的修行者形象。他们虽然行为高尚,不受世俗污染,但他们的身体却消瘦,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达到了真正的清净。这里的“行高”可以理解为行为高尚,也可以理解为修行的高深。而“骨瘦”则是一种比喻,表示修行者的身心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净化状态。
接下来的四句诗则是对诗人自己修行生活的一种描写。其中,“饭野盂埋雪”和“禅云杖倚松”都体现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理解和实践。前者描述了他在野外吃饭时,碗里盛满了雪,这象征着他的生活简朴、清苦;后者则展示了他在参禅时,手中的禅杖倚靠在参天大树上,这不仅是他修行的外在表现,也反映了他的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修行的执着。
最后两句“常修不住性,必拟老何峰”,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表示,他总是在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本性,不被任何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他相信,通过这样的修行,最终可以达到像老何峰那样的高远境界。这里的“不住性”可以理解为不执着于某种事物或观念,而“老何峰”则是指传说中的山峰,象征着高远、超然和永恒。
这首诗通过对南宗和北宗的比较,以及对自己修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理解和追求。他主张修行者应该超越世俗,保持内心的清净,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