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
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
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
猕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
【注释】
- 元:同“原”,原来。
- 隐逸士:隐居山林的隐士,即隐士。
- 自号山林人:给自己取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的称号。
- 仕鲁:在鲁国为官。
- 蒙:遮盖。
- 巾:头巾。
- 疏:宽松。
- 道有:道家认为。
- 巢许:传说中的两位隐者,相传二人曾为宋国君主做臣子,后辞官归隐,以耕樵为生,故后人用之比喻隐士。
- 操:行为操行。
- 尧舜:传说上古的两个圣明君王,帝尧和虞舜。
- 猕猴罩帽子:指像猴子那样戴一顶帽子遮住自己的脸面,比喻隐藏自己的面目。
- 学人避风尘:学习的人躲避世俗的纷扰。
【赏析】
《诗三百三首》是一首托物言志的隐士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隐居山林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一句:“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诗人自称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山林人”的称号。这一句表明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渴望像隐士一样远离尘世的纷扰,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同时,这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认同和尊重。
第二句:“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诗人回忆自己在鲁国为官时的情景,那时虽然戴着头巾,但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表明了诗人对于隐士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妥协。
第三句:“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诗人引用了道家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隐士应该像巢父、许由那样,不慕名利,不与世争,而是选择隐居山林,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同时,他也表示自己不愿意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的臣子,不愿意被世俗的权力所束缚。
第四句:“猕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诗人用猕猴罩帽子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厌恶和反感。他认为像猕猴那样戴上帽子遮住自己的脸面,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而他自己则选择了远离尘世的纷扰,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
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隐士诗歌,诗人通过对隐居山林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