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蹈海客,客路谁谙悉。
鲸度乍疑山,鸡鸣先见日。
所嗟回棹晚,倍结离情密。
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
诗作原文:
君为蹈海客,客路谁谙悉。
鲸度乍疑山,鸡鸣先见日。
所嗟回棹晚,倍结离情密。
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
诗句注释与赏析:
首句:“君为蹈海客,客路谁谙悉”:
- 君为蹈海客:描述王秀才如同一位勇敢地踏足未知海域的航海者。
- 客路谁谙悉:表达对旅途中未知和陌生环境的迷茫与探索欲望,以及对此路是否熟悉或了解的询问。
次句:“鲸度乍疑山,鸡鸣先见日”:
- 鲸度乍疑山:形容海面上偶尔出现的鲸鱼让航行者误以为是高山。
- 鸡鸣先见日:比喻天明时分,太阳早早地出现在视野中,暗示着时间的快速流逝。
三句:“所嗟回棹晚,倍结离情密”:
- 所嗟回棹晚:感叹行程中多次返航,时间拖长了旅途的疲惫。
- 倍结离情密:指旅途中与亲友分离的思念之情越发深厚。
尾句:“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
- 无贪合浦珠:不贪图珍贵的宝物,保持内心的清净。
- 念守江陵橘:怀念家乡的橘子,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背景及创作意图:
《送王秀才往安南》是唐代诗人杨衡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王秀才踏上前往安南的旅程,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之情。通过对海洋、时间和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杨衡的《送王秀才往安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人生哲理与情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