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
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
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
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
岁岁年年事征战,侍君帷幕损红颜。
不惜罗衣沾马汗,不辞红粉著刀环。
相期相许定关中,鸣銮鸣佩入秦宫。
谁误四面楚歌起,果知五星汉道雄。
天时人事有兴灭,智穷计屈心摧折。
泽中马力先战疲,帐下蛾眉□□□。
君王是日无神彩,贱妾此时容貌改。
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
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
使妾本来不相识,岂见中途怀苦悲。
【注释】:
虞姬怨(一作《古离别》或《题汉宫》)
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
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
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
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
岁岁年年事征战,侍君帷幕损红颜。
不惜罗衣沾马汗,不辞红粉著刀环。
相期相许定关中,鸣銮鸣佩入秦宫。
谁误四面楚歌起,果知五星汉道雄。
天时人事有兴灭,智穷计屈心摧折。
泽中马力先战疲,帐下蛾眉□□□。
君王是日无神彩,贱妾此时容貌改。
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
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
使妾本来不相识,岂见中途怀苦悲。
【赏析】:
虞美人,又名一斛珠、玉壶春,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首为咏史题材的词,抒写虞姬对项羽的眷恋和哀伤。词中通过描写虞姬与项羽的相识、相恋过程,来表现虞姬忠贞于爱情的高尚情操;通过对项羽的赞美,表现虞姬对于英勇善战、英明果断的君主的倾爱和怀念之情。全词以“虞姬”为中心,通过虞姬的眼睛来写历史人物项羽。
词前小序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也是一位才艺出众的美女。她曾随夫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因项羽听信谗言,认为刘邦有不臣之心,于是将虞姬赐死,以激化军心。这首词就是虞姬在临终之际,面对项羽时所唱的一曲离恨之词。
上片着重写虞姬与项羽的相遇及相爱。词人开篇点明自己的身份:“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虞姬出身低微,本是采莲女,而项羽则来自楚国贵族之家,自幼习武练剑。二人初逢,正是项羽学成归来之时,恰遇虞姬采莲。这两句既点明了两人的初次见面,又暗示了二人之间悬殊的社会地位。接着词人以“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两句,进一步写两人的相恋经过。当时正值项羽年轻英俊、才华横溢之时,而虞姬却已到了青春妙龄。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情网之中。这里不仅写出了项羽英雄年少、风华绝代的形象,还写出了虞姬美丽聪慧、多才多艺的特点。
过片三句“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则是进一步描绘他们相爱的过程。词人以“灼灼”形容桃花的美丽,“结发”指夫妻结发同心,“簪花”则暗指虞姬与项羽结婚的情景。这三句诗不仅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纯洁美好,而且通过“结发”二字还暗示了他们的婚姻关系是合法的、正式的。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项羽听信谗言,导致虞姬被赐死。这一情节在词的最后一句“使妾本来不相识,岂见中途怀苦悲”中得到体现。这两句词不仅表达了虞姬对于这段感情的无奈与悲哀,更揭示了她对于命运的无力与挣扎。
下片主要写虞姬在临刑前的悲惨遭遇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词人通过“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两句,表达了虞姬对自己曾经威武雄壮的形象的回忆和现在的落魄无助之感。而“终天隔地与君辞”一句,则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虞姬对于自己悲惨结局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两句“恨似流波无息时”,更是将虞姬的悲痛之情推向高潮,让人为之动容。
整首词通过描写虞姬与项羽的相识、相爱、相恋以及最终被迫自杀的过程,展示了虞姬忠贞不渝的爱情品质和对于爱情执着的追求。同时,词中也通过对虞姬悲惨遭遇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于历史悲剧的感叹与思考。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