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遇腊辰持药献,吏逢衙日隔花参。
耆宿因来问封部,竹篱西畔是云南。

嘉州作

俗遇腊辰持药献,吏逢衙日隔花参。

耆宿因来问封部,竹篱西畔是云南。

注释:

嘉州作: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市)时所做的诗。嘉州:古地名,位于四川省中部。腊辰:古代以干支纪年,“腊”为十二月,称腊辰,即腊八节。持药献:拿着药物进献给别人,这里指给官员送药物作为礼物。吏逢衙日:指官吏遇到公休日的日子。衙日:官府规定的休息日,通常称为“衙休”。隔花参:隔着花丛去看望或问候别人。耆宿:老年的学者或官吏。因来:于是来了。问封部:询问封疆之事,指探询边境情况。封部:边疆地区,这里指云南边地。竹篱西畔:用竹子做的篱笆,旁边有一座山。云南:指云南地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嘉州(今四川乐山)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嘉州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首句“俗遇腊辰持药献”,描写了当地民众在节日里互赠药物的场景。腊辰,是指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这个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互相赠送食物、药物等礼物以示友好。诗人通过这个细节,展现了嘉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善良淳朴。

次句“吏逢衙日隔花参”,描述了官吏们公休日的情景。衙日,指的是官吏们休息的日子,他们在这个时候可以不用上班,享受一些闲暇时光。诗人用“隔花参”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官吏们在花丛中散步,欣赏美景的情景。这反映了嘉州官吏们的闲适生活,也体现了当地的和谐氛围。

第三句“耆宿因来问封部”,则是说一位老年学者来到嘉州,向诗人询问有关边地的情况。耆宿,指的是年长有学问的人。诗人在这里借机表达了对这位老者的敬意和感谢。他告诉老人自己正在做关于嘉州的诗篇,并询问老人是否有什么建议或是想要了解的地方。

末句“竹篱西畔是云南”,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诗人用竹篱边的云南来象征嘉州的美丽和神秘。这里的云南指的是云南省,而竹篱旁边的风景则代表了嘉州的美景和特色。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嘉州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情感,通过描绘嘉州的节日气氛、官吏的生活、老年学者的来访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这个美丽地区的深厚感情。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