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将引双旌,山遥碛雪平。
经年通国信,计日得蕃情。
野次依泉宿,沙中望火行。
远雕秋有力,寒马夜无声。
看猎临胡帐,思乡见汉城。
来春拥边骑,新草满归程。
【注释】:
- 朔将引双旌:朔州(今山西朔县)的将领,手持双旗,表示出征。
- 山遥碛(qi ji,指沙漠)雪平:山脉远隔,沙漠之上白雪覆盖。
- 经年通国信:经过一年的通信往来,与国家互通消息。
- 计日得蕃情:估计在约定的时间能得到吐蕃的情状。
- 野次依泉宿:驻扎的地方靠山泉水而宿,指野外露营。
- 沙中望火行:在沙漠里望见火光行进。
- 远雕秋有力:远处的狩猎人用雕弓打猎,力量大而矫健。
- 寒马夜无声:《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四牡騑騑,六辔如琴”句,这里用其意,形容马匹在寒冷的夜里不发出声响。
- 看猎临胡帐:观看狩猎的人站在帐篷前,指观猎活动。
- 思乡见汉城:思念家乡,看到唐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 来春拥边骑:来年春天,率领边防骑兵。
- 新草满归程:新长出的草填满了回家的路。
【赏析】:
《送于中丞使北蕃》,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送别的实景为线索,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的深深祝福和殷切期望。
首联“朔将引双旌,山遥碛雪平”,写将军高举两杆旗帜,从遥远的地方出发,在沙漠上行走,雪地上留下了足迹。这两句描绘了出征的情景。
颔联“经年通国信,计日得蕃情”写经过一年多的通信往来,预计在预定的时间内能得到吐蕃的情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和信任。
颈联“野次依泉宿,沙中望火行”,写在野外露营,在沙漠中行进时看到火光。这两句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困难。
尾联“远雕秋有力,寒马夜无声”写远处的狩猎人用雕弓打猎,力量大而矫健;马匹在寒冷的夜里不发出声响,静静地前行。这两句描绘了旅途中的宁静和孤独。
整首诗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通过送别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