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
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
秋江待得月,夜语恨无僧。
巴峡吟过否,连天十二层。

送崔定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

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

秋江待得月,夜语恨无僧。

巴峡吟过否,连天十二层。

诗歌原文与注释翻译: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
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
秋江待得月,夜语恨无僧。
巴峡吟过否,连天十二层。

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送崔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旅途艰辛及孤独的深切关切和同情。诗中“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直接点明游子在外漂泊,遭遇炎热,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心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贾岛在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成功。他曾经出家为僧,但后来选择回归世俗,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诗句解析:

  •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关切,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朋友的深深同情。
  • “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 此句描绘了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情景,通过新蝉的鸣叫声,传达了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将至的感觉。
  • “秋江待得月,夜语恨无僧。”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旅途的孤寂感,通过秋江和夜晚的对话,展现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 “巴峡吟过否,连天十二层。” 结尾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是否已经度过艰难时刻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遥远与艰险。

贾岛的《送崔定》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邃哲理的作品。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