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无他。
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枉相过。
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
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

【注释】

恨不逢君出荷蓑:意谓自己有才华,却没遇上能赏识自己的明主。

青松白屋更无他:意谓只有你这样的高人,才配得上我隐居的山林。

陶令五男曾不有:陶潜有《归园田居》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意思是说他没有适应世俗的欲望,他的本性就爱那山林田野。但此处“五男”应指王右丞(即王维),“曾不有”是说没有。

蒋生三径枉相过:蒋诩,字元卿,号陶庵。他是东汉隐士,有《陶庵记》传世。据《晋书》和《高僧传》,蒋诩在洛阳时,门前有三条小路。传说他常在三径中漫步,所以叫“蒋生三径”。

芙蓉曲沼春流满:意谓池塘里荷花盛开,水色澄清透明,春波荡漾。

薜荔成帷晚霭多:薛荔是一种藤本植物。薜荔成帷,形容藤缠树木,遮蔽天日。晚霭多,是说天色昏暗。

桃源好迷客: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渔人入桃花源,迷而不知返。后以“桃源”代指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不如高卧眄庭柯:意谓不如高枕无忧,闲观庭前的古树。眄,斜视的意思。庭柯,庭前的老树。

【赏析】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春天。王右丞是王维的小名,当时王维任尚书右丞,吕逸人是诗人的朋友,家住新昌里。王维与吕逸人相约同游,但诗人到了吕逸人的住所,却没有见到他,于是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起笔突兀,直抒胸臆。“恨不逢君出”,意谓自己有才情,却没有遇上明君赏识。“出”字用得好,既指出来做官,也含有“显露”之意;“荷蓑”则是指捕鱼用的竹筒笠子,用以比喻隐者的身份。诗人用“恨不逢君出荷蓑”一句表明了自己虽然隐居林下,但却希望能为国尽忠。“青松白屋更无他”,进一步强调了作者隐居的决心,同时也表示出对王右丞这种隐居山林的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这里所说的青松、白屋,都是诗人隐居的地方。

颔联写诗人在朋友家中的遭遇。“陶令五男曾不有”,陶潜有《归园田居》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意思是说诗人没有去适应世俗的欲望,他的本性就爱那山林田野;“蒋生三径枉相过”则是说蒋诩,字元卿,号陶庵,是东汉隐士,有《陶庵记》流传至今。据《晋书》和《高僧传》记载,蒋诩在洛阳时,门前有三条小路。传说他常在三径中漫步,因此称他为“蒋生三径”。诗人在这里以这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清高节操,并暗示自己隐居的原因。

颈联两句写诗人在友人家所见所闻。“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芙蓉花盛开,池塘清澈,水色映天,傍晚时分,薜荔缠绕着古木,暮霭弥漫,景色十分幽美迷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景物之美,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尾联写诗人的感慨。“闻说桃源好迷客”,这是引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据说桃源是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人们生活得很安宁幸福。然而诗人并不羡慕桃源的宁静生活,他认为与其在那里迷失自己,还不如像王维那样安享太平盛世,悠闲自在地看庭前的古树呢。

全诗以对话形式写成。第一句直接点题,第二句直抒胸臆,第三句承上启下,第四句描写环境,第五句写自己的感慨。语言朴实无华,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