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全诗如下:
题招隐寺绚公房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译文:
在招隐寺的绚公房前,我看到了一位出家人已经修行了很久。他坐在空寂无人的岩石上,周围被花雾缭绕。然而,他只是知道坐在那里,却没有表现出什么有为之心。
绚公的房间旁边就是一片山林,山中的道路与农田相隔。我知道他在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法性,所以他才会选择回到这个黄金般的世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招隐寺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首句“开士度人久”中的“开士”,指的是僧人或道士,他们以修行、悟道为生活目标,而“度人”则意味着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行帮助他人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久”字暗示了这位开士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修行了。
第二句“空岩花雾深”中的“空岩”指的是山间的空旷之地,这里没有其他人的打扰,只有花雾弥漫。这里的“花雾”可能是指山上的花草散发出的香气,或者是某种神秘的氛围。而“深”字则形容这种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环境。
第三句“徒知燕坐处”中的“燕坐”是指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徒知”则表示只知道坐在那里,却没有表现出什么有为之心。这里的“有为之心”可能是指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而“徒知”则表示这种心态只是存在于表面,没有深入到心灵深处。
第四句“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中的“兰若”指的是寺庙或道观,而“门对壑”则表示门前有山壑相望,有一种深远的感觉。这里的“田家路隔林”则表示田间的小路上有一条树林,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绚公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最后一句“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中的“还言”表示回归,这里的“证法性”可能是指验证自己的佛法修为,而“归去”则表示回到世俗生活中。这里的“比黄金”则是一种比喻,表示绚公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修行成果,但这只是表面的,真正的内在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首诗通过描绘招隐寺的环境和绚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修行的思考和感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金钱和世俗生活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困惑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