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根几耸翠崖前,却偃凌云化至坚。
乍结精华齐永劫,不随凋变已千年。
逢贤必用镌辞立,遇圣终将刻印传。
肯似荆山凿馀者,藓封顽滞卧岚烟。

注释

  1. 松化为石:指松树变成了石头。
  2. 盘根几耸翠崖前:形容松树的根部盘曲,仿佛几座小山耸立在翠绿的崖畔。
  3. 却偃凌云化至坚:比喻松树虽已化为石头,但仍然坚硬如初,傲然挺立。
  4. 乍结精华齐永劫:突然凝结出精华,与永恒的时间相比,显得短暂而珍贵。
  5. 不随凋变已千年: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态和颜色也不会发生改变。
  6. 逢贤必用镌辞立:遇到贤明的人就会用文字来表彰他的功绩。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诗文来赞颂英雄或名士。
  7. 遇圣终将刻印传:当遇到圣人时,必定会有文章记载他的事迹,流传千古。这里的“遇圣”可能指的是得到圣贤的赏识和指导。
  8. 肯似荆山凿馀者:不愿意像被荆轲所刺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只是简单的雕刻而成,缺乏生命和情感的展现。
  9. 藓封顽滞卧岚烟:苔藓覆盖着这些古老的石像,它们静静地躺在山间云雾中,仿佛沉睡千年。

译文

松树变成了石头,它根茎盘曲如同山峰耸立在青崖之前,虽然已经变成石头,但它的坚硬如初,傲然挺立于世。它忽然凝聚出精华,与永恒的时间相比显得短暂而珍贵。它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凋零改变,已经经历了千年的时光。每当遇到贤明的人就歌颂他们的功绩,遇到圣人就一定会有文字记载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它不愿意像被荆轲所刺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只是简单的雕刻而成,缺乏生命和情感的展现。苔藓覆盖着这些古老的石像,它们静静地躺在山间云雾中,仿佛沉睡千年。

赏析

这组诗通过松化为石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永恒、坚韧和不朽价值的深刻理解。松树在诗人眼中既是生命的化身,也是坚贞的象征。松化为石,虽然形态改变,但其精神仍旧顽强,历经千年不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和意志上的一种升华。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强调了历史人物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生前的成就,更在于他们身后的影响力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