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上东堂不见春,文明重去有谁亲。
曾逢少海尊前客,旧是神仙会里人。
已遂风云催化羽,却将雷电助烧鳞。
明年自此登龙后,回首荆门一路尘。
【注释】
东堂:官署名。唐制,以宰相为东宫太子的师友,称东宫师;以太常卿为东宫少师,少詹事为东宫少傅,光禄寺卿为东宫少保,门下侍郎、中书令为东宫大傅,尚书右仆射、门下、中书侍郎等为东宫太保,吏部尚书为东宫少保,太子宾客为东宫大宾,太子詹事为左春坊大学士,太子舍人、侍读学士为东宫直学士或东宫谕德,太子通事舍人、典膳丞、典膳监为东宫奉御、司膳、司药。
少海: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无为在歧路”,暗指相里秀才赴举。
尊前客:指李白《赠韦七赞善》诗里的“我醉君复乐”。
神仙会里人:指李白的《上阳台帖》诗中的“神仙”和“玉树”。
登龙后:指科举及第后。登龙,喻进士及第。
荆门一路尘:指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里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此诗首句写自己两次应考都不成功,连年不遇,不得重用;次句写自己与友人相别的场景;第三、四句回忆了当年与王勃、李白等人一起参加“初唐四杰”组织的宴会,并结下了深厚友谊;第五、六句回忆了当年的得意之作,也抒发了当时怀才不遇的感慨;第七、八句写明年自己就要及第,而朋友却要离去的感伤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抑郁心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相里秀才赴京赶考。相里秀才第一次赴考时,诗人曾送他到东堂门外。可是,这次他再次赴京考试又失败了。诗人对此深感惋惜。
首联写诗人两次应考都落选的事。诗人对科举制度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认为科举考试只是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手段,它不能真正选拔贤能之士。因此,他两次应考都没有成功。
颔联写诗人与友人相别的场景。诗人回忆起与李、白等人的友谊。他们曾一起参加“初唐四杰”组织的宴会,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颈联是说诗人当年的作品很有成就,也很得当。可是现在他却怀才不遇。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才华横溢,又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懑。
尾联写明年即将及第,而友人又要离去。诗人为此感到十分伤心,但又无可奈何。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感情非常深沉。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失望之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