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
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注释】
蜀国:四川一带。令狐相公:指唐代宰相令狐楚,字元献。
倚:依仗,依靠。
玉京:即玉皇大帝所居的天庭。这里比喻栀子花清香扑鼻。
同心处:比喻情投意合。同音“侣”。
拟咏:拟写,拟作歌咏。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栀子花为题,赞美其美丽芬芳,借以表达对令狐相公的赞美之情。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栀子花的描写,抒发了对令狐相公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佳作。
首联先总写蜀地花已尽,越地桃今开。蜀国和越地分别是中国的两个地区名。蜀国,指南朝梁、陈二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越地,泛指江南一带。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因为蜀国的花朵已经凋残了,所以越地的桃花又开了。这里的“花”指的是花的品种。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越地桃花的美好赞赏之情。
颔联接着具体描绘了栀子花的特点。栀子花颜色洁白如琼树般美丽,香味浓郁如玉皇大帝所在的天堂一样令人陶醉。这里的“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栀子花的颜色和香气,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世界中。
颈联进一步表达了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在这里,诗人把栀子花比喻为同心结的伴侣,表示自己与它之间的感情深厚。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离别之痛的无奈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这里的“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栀子花深厚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他对离别之苦的无奈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之情。
尾联则是诗人对栀子花的赞美之情的升华。诗人认为,与其等到寒梅盛开时再进行吟咏,不如现在就将栀子花的美丽和芬芳尽情地赞美一番。这里的“拟咏”二字,既是对栀子花的赞美,也是对令狐相公的赞誉。
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佳作。诗人通过对栀子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令狐相公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栀子花的绚丽多彩和清香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