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别夔州官吏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注释:
三年:指作者在楚国巴城担任守官的时间。三年,即三年前。
楚国巴城:楚国的巴城,指的是古代地名。
守:驻守的意思。
一去:离开的意思。
扬州扬子津:扬州的扬子渡口。扬子津,是古代扬州的一个著名渡口。
青帐:绿色的帐篷。联延:延伸、连接。
喧驿步:喧闹的驿站。喧,喧闹;步,行走。
白头:白色的头发,代指年老的自己。俯伛:低头弯腰。这里形容年纪大的样子。
巫山:山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境内。巫山多雨,云雾缭绕。
暮色:傍晚时分的景象。含有雨意:常常有雨的天气,暗示着巫山多雨的特点。
峡水:长江三峡的水流。秋来不恐人:秋天来临,依然不会让人感到恐怖或害怕。
九歌: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通常以楚辞为基调,歌颂自然和神话人物。
里中:家乡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离开夔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的开头“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回顾了他在楚国巴城的守官生涯。这里的“三年”既指时间,也暗含了对这段时光的怀念。他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守护着巴城的安宁。而“一去”则表达了他即将离开的情感,从巴城前往扬州的扬子津。
接下来的“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描写了他离开巴城后的情景。青帐,绿色帐篷,用来比喻旅途中的简陋环境。喧驿步,喧嚣的驿站步伐,描绘了旅途中的繁忙景象。白头俯伛到江滨,则表现了他年迈的形象,步履蹒跚地来到了长江边。这一句不仅展示了他的年龄,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最后两句“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巫山的暮色中常常带着雨意,而长江的峡水在秋季到来时也不会让人觉得恐怖或害怕。这里的“含雨”和“秋来不恐”,都暗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刘禹锡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离别时刻的无奈心情。他的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