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
毫端分马颊,墨点辨蛾眉。
地迥风弥紧,天长日久迟。
因高欲有赋,远意惨生悲。
【注释】慈恩寺塔:位于长安城西,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唐时改名为大雁塔。千仞:极言其高。四维:指四方。毫端:指毛笔。马颊:指马颊骨。蛾眉:指眉毛。地迥:地势高远。风弥紧:风吹得更厉害。天长日久:指时间长久。惨:悲苦。
【赏析】《早秋登慈恩寺塔》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写景起手,由眼前所见引出对往昔历史的追忆。全诗语言平实自然,不事雕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优美,耐人品味。
首两句“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点出题意,说明诗人要登上高耸入云的慈恩寺塔,去领略那“俯仰天地间”的壮阔景象。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塔的高耸入云,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后四句则从塔下仰望,写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在攀登中的心境变化。第三句“毫端分马颊”,承上启下,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典故,即传说汉武帝曾令方士寻找仙药,派使者到海中寻得神骏之马,并请方士为其雕刻马的面部,以便骑乘它遨游四海。这里诗人将汉文帝的“求贤诏”和汉武帝求神仙的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与前面登山之景相联系,又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第四句“墨点辨蛾眉”,承前启后,诗人进一步想象自己站在塔顶远眺,只见那层层山峦如细墨点染一般,而那层叠起伏、若隐若现的群山,恰似仙女们舞动的长袖,使人感到她那纤细柔美的眉毛。这四字妙喻,把群山写得栩栩如生,令人叹服。第五句“地迥风弥紧”,承上启下,诗人放眼远眺,只见四周山势高峻、陡峭,云雾缭绕、弥漫,给人一种空灵迷离之感。而此刻风声却越来越急,似乎要把大地吹塌似的。这四字描写了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之中。
最后两句“因高欲有赋,远意惨生悲”,则是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抒发。由于诗人登高所见所闻都十分壮丽奇伟,使他产生了无限的自豪感和豪迈之情。然而,当他想到自己的一生未能施展抱负、报效祖国,反而落得个“白首辞家”、客居他乡的境遇时,不禁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伤感。这种忧愁、伤感之情,既是诗人个人身世的反映,也是当时时代特征的体现。
这首诗构思巧妙别致,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鲜明,意境幽美深邃。特别是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