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弦已停杂吹歇,胜儿调弄逻娑拨。
四弦拢撚三五声,唤起边风驻明月。
大声嘈嘈奔淈淈,浪蹙波翻倒溟渤。
小弦切切怨飔飔,鬼哭神悲秋窸窣。
倒腕斜挑挚流电,春雷直戛腾秋鹘。
汉妃徒得端正名,秦女虚夸有仙骨。
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
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太平之末狂胡乱,犬豕崩腾恣唐突。
玄宗未到万里桥,东洛西京一时没。
汉土民皆没为虏,饮恨吞声空嗢咽。
时看汉月望汉天,怨气冲星成彗孛。
国门之西八九镇,高城深垒闭闲卒。
河湟咫尺不能收,挽粟推车徒兀兀。
今朝闻奏凉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
胜儿若向边塞弹,征人泪血应阑干。
诗句解释与注释:
- 繁弦已停杂吹歇,胜儿调弄逻娑拨。
- 描述了一个音乐演奏的场景,繁密的弦乐声已经停止,而年轻的歌者正在弹奏琵琶。”逻娑拨”是一种古乐器的名称,这里用来代指琵琶。
- 四弦拢撚三五声,唤起边风驻明月。
- 描述了琵琶手在弹奏时,通过特定的手指技巧(拢撚)和音量控制(三五声),成功地吸引了边塞的风力,并让明亮的月光也为之停留。这可能象征着通过音乐传递的情感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现象。
- 大声嘈嘈奔淈淈,浪蹙波翻倒溟渤。
- 形容了声音的巨大和强烈,仿佛有巨浪冲击着大海,将海水都掀起来了。这里的“嘈嘈”和“奔淈淈”描绘了声音的洪亮和激烈。
- 小弦切切怨飔飔,鬼哭神悲秋窸窣。
- 描述了小弦上的琴音细腻而哀婉,如同鬼哭神泣一般,秋天的声音被风吹动,发出窸窣的声音。这里的“切切”和“怨飔飔”表达了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 倒腕斜挑挚流电,春雷直戛腾秋鹘。
- 形象地描绘了弹奏技巧的高超,手腕的翻转和挑拨动作迅猛如同闪电,而弹奏出的音律如同春雷般的震撼,直接切入到秋季的鹰击长空的景象。
- 汉妃徒得端正名,秦女虚夸有仙骨。
- 通过对比汉朝和秦国的女子,指出前者虽美却缺乏真正的才艺,而后者虽然外表美丽但并无实际才华。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审美观念的看法,认为外在的美丽并不能代替真正的内在才华。
- 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
- 提到在天宝十年之前,凉州还没有成为吐蕃的领地。这可能是在暗示当时的政治局势和边疆防御的问题。
- 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 描述了当时的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但他们并不知道边境的战事已经暂时变得严峻。这里的“胡尘”指的是吐蕃的入侵。
- 太平之末狂胡乱,犬豕崩腾恣唐突。
-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太平),吐蕃的疯狂侵略行为就出现了,它们像野兽一样肆无忌惮地侵犯。
- 玄宗未到万里桥,东洛西京一时没。
- 描述了皇帝玄宗未能到达长安(万里桥是长安城的重要城门),导致长安沦陷,京城东、西两京同时陷落。
- 汉土民皆没为虏,饮恨吞声空嗢咽。
- 描述了大量汉族人民被迫沦为异族俘虏,他们只能含泪咽下悲痛,默默忍受这一切。
- 时看汉月望汉天,怨气冲星成彗孛。
- 描述了人们在看着汉月时,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怨恨和不满,这种情绪如同星象中彗星的出现一样,预示着不祥之事的发生。
- 国门之西八九镇,高城深垒闭闲卒。
- 提到了国门西边的八到九个城镇,这些地方被敌军占领,城市中的守军都被调往内地防守,无法回防。
- 河湟咫尺不能收,挽粟推车徒兀兀。
- 描述了收复失地的努力因为距离太远和资源不足而失败,士兵们不得不拖着粮食返回,显得徒劳无功。
赏析:
这首七言诗是一首反映边塞战争和政治混乱的诗歌。通过对音乐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示了边关战士的生活状态,还隐喻了国家政治的动荡不安。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传达了对国家危机和个人悲剧的深切同情。整体上,诗歌以抒情的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壮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