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
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回首不无意,滹河空自流。

【注释】

《从军六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此组诗作于天宝三年(744),当时诗人在长安,而边塞的战事不断,于是写了这组诗。

第一首: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

第二首: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第三首:回首不无意,滹河空自流。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边塞征夫思家念远之情的七绝诗。

“倚剑白日暮”句,描绘了一个壮士倚剑临风、长吁短叹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边地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日”,指太阳;“暮”,指傍晚,这里用来表示时间。

“望乡登戍楼”,点出时令,又写出了戍楼的地理位置。“登”,“登上”;“戍”、“驻守”。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位战士在黄昏的时候,站在边关上的城楼上,眺望着故乡的方向。

“北风吹羌笛”,这句诗以羌笛起兴,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羌笛,古代羌人的乐器,音调哀苦,常被用来表现征人思乡怀归的心情。

“此夜关山愁”,紧承羌笛之声,进一步抒发了征人在边关的忧愁。“关山”,泛称险要的关口山岭,这里指边关。这句的意思是说,此时此刻的关山,使这位征人感到无比的忧郁和惆怅。

“回首不无意”句,紧承前句,写征人的思绪。“回首”,回头看;“意”,心绪。意思是说,征人在望着远方的故乡,心中不禁涌起了许多往事的回忆。这里的“无心”,不是真的不想回头,而是身不由己地回不去。“滹河空自流”,这句诗意在表达征人在边关的孤独寂寞和无可奈何的心情。“滹河”,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县,流经晋、冀两省边境。“空”,徒然;“自流”,自由自在地流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位征人在边关,就像一条大江一样横亘在那里,但他却无法回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不断地向前流动,直到流到大海中去。“不无意”,就是“无有心情”的意思。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征人思乡念远的深情,而且深刻揭示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这首诗通过边关戍楼上的将士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厌恶,表达了他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切感受和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