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
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
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
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
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
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
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
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
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
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
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
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渌。

诗句解析

1 “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此句描述了一个来自北方的男子(北客)遇见一位居住在南方的少女。她的原籍是秦地,现居楚国。

  1. “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此句描绘了少女对佛教的向往和修行。她厌倦了世俗生活,选择在春天的江边进行佛事活动,如同在龙宫一般庄严。
  2. “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这两句描述了少女长期修行佛法,严守戒律,即使已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苦修,她的容颜依然美丽如花。
  3. “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这里用青莲比喻少女的高洁,禅枝则象征了她的修行状态。她独自一人站在莲花之下,周围环绕着各种佛教象征物。
  4. “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这两句反映了少女的经济状况和对物质的看法。尽管她有足够的财富,但她宁愿选择跟随佛法,也不愿接受富贵。
  5. “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这两句描述了北客与少女的相遇,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有着相似的背景或经历。少女为了保持自己的清净,不惜丢弃铅华,展现出她的青春和活力。
  6. “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这两句赞美了少女的气质和行为。她以花朵和竹子为伴,既不言语也不微笑,但这种宁静的态度能够深深地吸引人,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 “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这几句描述了少女所在环境的美景。黄鹂在傍晚时分想要栖息,而少女所到之处仍然弥漫着香气。
  8. “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这两句描绘了少女安静修行的场景。她面对香炉,静静地诵读佛经,而春泉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9. “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这两句描述了夜晚的氛围,少女在云房中寂静地修行。远处传来的钟声清晰可闻,让人感到宁静而又神秘。
  10. “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这几句表达了少女歌声的魅力和影响力。当人们听到她的歌声时,仿佛置身于诸天之上,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11. “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渌”:这是整首诗的结尾部分。诗人感叹世事的纷扰和人生的无常,最终选择回到平静的生活中。

译文

鄱阳湖畔的女子年方十五,原籍秦地如今在楚地。
她厌倦了世俗的生活,选择在春天的江水中洗涤身心,就像龙宫中的仙女般飘逸脱俗。
她在佛门中修行已有五年,每天都过着简朴的生活,直到今天她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美貌。
她独自站立在青莲之下,周围的忍草和禅枝都围绕着她,形成了一个宁静的修行场所。
她用自己的财富买下了土地,却从不贪图世俗的繁华和荣华。
北方来的客人对她产生了好奇,误以为她是姓秦的人。然而,她抛下了所有的铅华,保持了自己的青春和纯洁。
每当她遇到僧人时,都会用一花一竹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她既不说话也不微笑,却能深深地吸引人们。
黄鹂鸟想要栖息于白日即将结束的时刻,而少女所到之处仍然弥漫着清香。
她静静地对着香炉诵读佛经,而春泉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一种清凉的感受。
在云房中她独自一人寂静地修行,夜幕降临后远处传来的钟声清晰可闻。
人们听到她的吴音歌曲会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诸天之上。
谁能比得上世间的纷扰更能牵动人心?我深感惆怅地离开了这片宁静之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理解。从北方的男子到南方的少女,从世俗的诱惑到内心的追求,诗中贯穿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