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1. 晚渡邗沟惜别离
  • 晚渡邗沟:“邗”是古代一条河流的名字,“邗沟”即指这条河。晚渡意味着在傍晚时分渡过这条河。这里的“晚渡”暗示了诗人送别的时间是在傍晚。
  • 惜别离:“惜”表示珍惜或留恋。“别离”指的是分别。诗人通过使用“惜别”表达了对杨行元即将离去的不舍和遗憾。
  1. 渐看烽火马行迟
  • 渐看:逐渐地看。这里的“渐看”表达了诗人对杨行元远去过程的细致观察。
  • 烽火:“烽火”通常指边境上的报警信号,这里可能象征着边疆的紧张气氛或是战争的威胁。
  • 马行迟:“行”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移动,而“迟”则意味着缓慢。整个句子描绘了杨行元骑马远行的速度比平常慢,可能是因为路途艰险或心情沉重所致。
  1. 千钧何处穿杨叶
  • 千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千钧就是一万斤。这里的“千钧”强调了杨行元的分量之重,可能是比喻其学问或能力之大。
  • 穿杨叶:用射箭比喻科举及第。“杨叶”指的是杨柳树叶,常被用作箭靶。这个比喻表明杨行元即将通过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1. 二月长安折桂枝
  • 二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都城,二月时正值科举考试的时间。这里的“长安”不仅指地理位置,还象征着考试的盛况和竞争的激烈。
  • 折桂枝:在中国古代,“折桂”是指科举及第后获得荣誉和成功的标志。这里的“桂枝”象征着荣耀和地位,而“折”则意味着取得这一成就。整句话意味着杨行元将在二月的长安科举中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
  1. 赏析
  •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的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祝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送别的场景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杨行元赴举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认可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朋友成功的祝愿。

此诗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彼此未来的期望。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传递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对友情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