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注释:

  1. 昔在龙门侧:从前我常在龙门旁弹奏古琴。龙门,古代神话中指黄河的一条支流龙门山,传说中为黄河的发源地,这里指黄河。
  2. 谁想凤鸣时:谁会想到,当鸾鸟展翅高飞时,会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凤鸣,传说中的神鸟凤凰的叫声,喻指美妙的声音。
  3. 雕琢今为器:如今这精美的琴被雕刻成乐器,失去了它原有的音乐功能。雕琢,雕刻修饰,这里指制作乐器。
  4. 宫商不自持:宫音和商音无法自然地控制。宫商,古代五音之一,分别代表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自持,自行掌握,自然流露。
  5. 巴人缓疏节:巴人弹奏的时候,节奏缓慢,音符稀疏。巴人,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这里借指古代的巴蜀地区,四川一带。
  6. 楚客弄繁丝:楚国的人弹奏繁复的丝弦。楚客,古代楚地的客人,这里指楚国的音乐风格。
  7. 欲作高张引:想要弹奏出激昂高亢的乐音。高张,高亢张扬。
  8. 翻成下调悲:但最终却弹成了低沉哀婉的曲调,悲切动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琴诗,诗人通过描写琴的制作过程和演奏效果,表达了对古典音乐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一、二句“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诗人回忆了自己曾经在龙门山畔弹奏古琴的情景,那时他想象着,如果那优美的鸾鸟凤凰能在空中飞翔,定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这里的“凤鸣时”既是指鸾鸟飞翔的时刻,也隐喻了古琴悠扬的音色。
    三、四句“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诗人感慨如今的琴已经变得精美绝伦,但却失去了它原本的韵味。这里的“雕琢”,不仅指制作过程中的精细打磨,也暗含了对古代音乐原始纯真之美的怀念。而“宫商不自持”则形象地描绘了古琴在经过雕琢后,无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美妙的旋律。
    五、六句“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诗人转而描绘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巴人弹奏时,节奏缓慢,音符稀疏,与古琴的悠扬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楚国的音乐则显得繁复华丽,与古琴的质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七、八句“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情感寄托。他原本想要弹奏出高昂激越的曲调(高张引),但结果却变成了低沉哀婉的乐章(下调悲),这种反差更突出了古琴音乐的深沉与内敛。
    整首诗通过对古琴制作和演奏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怀念。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既有对音乐本身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怀。通过对琴的吟咏,诗人展现了自己的音乐才华以及对音乐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