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客候旌麾,元戎复在斯。
门开都护府,兵动羽林儿。
黠虏多翻覆,谋臣有别离。
智同天所授,恩共日相随。
汉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卮。
风霜迎马首,雨雪事鱼丽。
上策应无战,深情属载驰。
不应行万里,明主寄安危。
【注释】
下客:指地位低下的客人。候:等候。旌麾:指军旗。元戎:指主帅。都护府:指都护府署。羽林儿:指皇帝的亲兵。黠虏:指敌人。谋臣:指有才能的大臣。天所授:指上天授予的权力。恩共日相随:恩惠与太阳一样天天跟随。宾幕:指宾客的帐篷,借代汉使。胡笳: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鱼丽:舞曲名。
【译文】
你作为下客来迎接军旗,元帅又在这里指挥作战。
大门开启,都护府已经设好了帐幕,皇帝的亲兵已经出动。
敌人狡诈多变,谋臣也被迫离别,你智勇双全,权力和恩泽与太阳一样天天伴随。
汉朝的使节打开宾客的帐篷,胡笳奏出哀伤的曲调送你离去。
风吹着你的马首,雨雪中我们举行鱼丽之礼送行。
你的上策应该是不战而胜,我们的深情会像载驰的车一样飞奔而去。
你不应该远赴万里之外,因为你是明主,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你的身上。
【赏析】
这是一首饯别诗。诗的开头四句写送别之情。首句说赵都护是“下客”,次句说赵都护“复在斯”(再次来到这个地方),表明赵都护此行非同一般。第三句写都护府门洞开、亲军出动,显示赵都护的地位和权势。第四句写敌军狡诈多端,不可轻视,而谋臣则有离别之感,这两句写出了对赵都护的关切之意。最后两句是对赵都护的勉励和希望,希望他能够不负使命,建功立业。
中间六句写饯别的场面。前两句写汉使迎接赵都护,后两句写胡笳送别赵都护。这两句既点出了地点(都护府),也点明了时间(夜晚)。
“黠虏”两句用典,《汉书·匈奴传》载:“(单于)问汉使曰:‘汉天子亦长大矣?’‘何以为长大?’曰:‘南有越耳,北有胡耳,我孰与焉!’”这里的“黠虏”,即指匈奴。“谋臣”,即指汉朝的使者。
“智同天所授”,意谓你的才智和能力,如同上天授予的一样。“恩共日相随”,意思是说你和你手下的将士,恩惠就像太阳一样每天都伴随在身边。这里既有对赵都护个人的祝愿,也有对他们即将展开的战斗的祝愿。“汉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卮”,则具体描绘了饯行的场面。“开宾幕”,是说汉朝的使者为他们打开了宾馆的门户;“胡笳送酒卮”,则是说胡笳声中伴随着送别酒的酒杯。
“风霜迎马首”,是说风霜凛冽地迎来赵都护的马首,暗示了他此次出征的艰苦。“雨雪事鱼丽”,则是说他将率领部队,在雪中行进,如同鱼丽那样整齐划一。这两句既是对赵都护出征时天气状况的描写,也是对他出征时的精神状态的烘托。
“上策应无战”一句,是对赵都护的祝愿,希望你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避免战争的发生。“深情属载驰”,则是说虽然你远赴万里之外,但是你会带着深深的感情去服役的。这句诗既是对赵都护远赴边塞的劝勉,也是对他忠诚职守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赵都护出征时的描写,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忠诚,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祝福和期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色,即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