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城中一院僧,各持巾钵事南能。
还应笑我功名客,未解嫌官学大乘。
【释义】
在十里长的城中,有一所寺院,寺中住着一位僧人,他手持僧衣钵,为南来的客人服务。那些笑我功名客的人们,却不懂得嫌官学大乘。
【译文】
城内城外的寺庙很多,但我最喜欢这一座小小的寺院,它坐落在十里长街的尽头,一院之中只有一位僧人,他手执拂尘,侍候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为他们服务。那些讥笑我是功名客的人们,却不明白我为何要学佛法。其实我只是觉得官学太烦琐,不如佛家的大乘经教来得简单明快。
【赏析】
诗中的“应”字是关键。诗人以“笑我”自居,似乎在说那些讥笑他的人们不懂佛法,不知佛理。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借一位僧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使得全诗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诗人当时已经退隐山林多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在《题平山堂》一诗中写道:“江上一帆远,天边四处秋。”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颇为平静,对世俗功名已不放在心上。然而,当他来到这座小寺院时,却被那“持巾钵事南能”(持僧衣钵侍候南来北往的客人)的那位僧人所吸引。这位僧人虽然只是一介布衫,但却有着一种闲适、超脱的气质。这种气质与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不禁为之倾倒。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题为《题平等院》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