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
【译文】
曾经战火纷飞的申州城现在安静下来,只剩下几户人家幸免于难。
新收复的城镇,人们刚刚安顿下来,但孩子们还没有长大成人。
清凉的夜风吹过古老的树木,野火焚烧了残败的营寨。
荒凉冷清的地方相隔千余里,群山巍峨而水色澄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赏析】
《过申州作》是杜甫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所作。当时作者因避“安史之乱”流落至湖南,途经申州(今湖南衡阳),即兴写下此诗。
首联写战后申州城的惨状:“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意思是说:曾经有万众将士在此浴血奋战,可有几户人家幸免于战祸呢?这两句话,一气呵成,笔力雄健,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诗人以“万人曾死战”为背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几户免刀兵”,从而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横征暴敛,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民灾难深重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恨。
颔联写战后申州城的恢复和百姓的生活:“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意思是说:战后的居民们刚刚安定下来,而那些年幼的孩子们还未能成长起来。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战争的惨痛,又表现了战争后的宁静与和平。诗人通过对这一生活画面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破坏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怜悯。
颈联写战后申州的自然环境:“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意思是说:清凉的夜风吹拂着古老的树木,野火焚烧着残败的营寨。这两句话,生动地描绘出战后申州的自然景色。诗人通过对这一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战后环境的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尾联写战后申州的距离之感:“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意思是说:荒凉冷清的地方相隔千余里,群山巍峨而水色澄清。这两句话,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是对后文的铺垫。诗人通过对这一距离感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结束后的遥远和孤独的感受,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对战争结束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过申州作》这首诗通过对战后申州城的描写和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百姓的关怀和同情。诗人运用对比、描绘和抒情等多种手法,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