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向深山识大仙,劝人山上引春泉。
定知不及红儿貌,枉却工夫溉玉田。

【注释】

比红儿诗: 《红楼梦》中的一首七绝,原诗为“借女喻贤”,贾宝玉曾以“大观园群芳开夜宴”的情节,将林黛玉比喻成“绛珠仙子”,林黛玉则将自己比作“绛珠仙草”。后来贾宝玉又把宝钗比作神瑛侍者,把林黛玉比作绛珠仙草。这首诗就是对林黛玉、薛宝钗两人进行比较。

谁向深山识大仙,劝人山上引春泉:谁?指贾宝玉(或指薛宝钗)。深山:指贾府。大仙:指林黛玉。贾宝玉在《红楼梦》第十九回中说:“天下有一个人,你爱他多时,却不知道你是甚么心,他明知你是何等肝胆,他却故意掩起来不告诉你,明日且往别人那里去罢。”这就是所谓的“大仙”了。

定知不及红儿貌,枉却工夫溉玉田:意思是说,你虽然能识别出谁是“大仙”,但终究不能和红儿相比。因为红儿的美貌是贾府上下都知道的,而你却不知道。你虽然努力想灌溉那被“大仙”所化的宝玉的心田,但却徒劳无获。

【赏析】

此诗是《红楼梦》第十九回中的一段描写。作者通过贾宝玉的视角,表达了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子的赞美之情。

诗的前两句“谁向深山识大仙,劝人山上引春泉”,是说贾宝玉曾经误以为林黛玉是“大仙”,她住在深山里,能识别出谁是“大仙”。而实际上,林黛玉并没有住在深山里,她是在贾府里长大的,而且她并不是真正的“大仙”,只是贾宝玉对她的过分喜爱和关心让她感到有些迷惑而已。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深爱慕之情。

诗的后两句“定知不及红儿貌,枉却工夫溉玉田”,则是说贾宝玉最终发现,他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并不足以让他成为真正的“大仙”。因为他虽然能看到她的美,却不能和她在一起生活。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贾宝玉对薛宝钗的欣赏之情。他认为薛宝钗的容貌和气质都远超过林黛玉,而且她的性格温和、贤淑,能够和他一起经营好家族的事业。

整首诗通过对贾宝玉视角下的两位女子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她们深深的爱意和敬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和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符合《红楼梦》的整体风格,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