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
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
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
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
兀兀沈浪海,漂漂轮三界。
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
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
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
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
【注释】
余自来天台——我自从来到天台山。
凡经几万回——经过几千次的来回。
一身如云水——就像云和水一样,身不由己。
悠悠任去来——任由自己的漂泊。
逍遥绝无闹——没有烦恼,自由自在。
忘机隆佛道——忘却尘世的烦扰,追求佛道。
世途岐路心——世间的道路分岔复杂。
众生多烦恼——世间的人们常常烦恼重重。
兀兀沈浪海——形容人孤独、无助的样子。
漂漂轮三界——漂浮在三个世界中。
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可惜一个有灵性的生物,从出生起就被环境所束缚。
电光瞥然起——电光一闪而过。
生死纷尘埃——生死之间纷乱如尘埃。
寒山特相访——特地到寒山上拜访。
拾得常往来——经常来往于寒山与拾得之间。
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以心灵交流对话,明月代表的是清净的心境,太虚则指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两者都是超脱世俗的意象。
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佛法无边,一切法则都包含在其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天台山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理解与体验。整首诗通过描绘天台山的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中“心即是佛”等思想的理解。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阐述了内心的自由与解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一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游览天台山的经历和感受。他提到自己多次来到这里,每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他如同云水一般,任由自己的漂泊与自由。这一部分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第二部分,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状态。他摆脱了世俗的烦恼,忘却了尘世的纷争,追求着佛道。他认为,只有忘却尘世的烦扰,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第三部分,诗人又提到了自己的经历。他曾在世间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分岔复杂的道路,也曾经感到孤独和无助。然而,他也认为这些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应该被过分纠结。
第四部分,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生命之中有许多烦恼和困惑,而这些烦恼和困惑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烦恼的根源,才能超越它们,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五部分,诗人再次表达了他的感悟。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我们应该关注当下,把握现在,而不是过于担忧未来或后悔过去。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和帮助那些需要我们的人。
第六部分,诗人以自然景观为比喻,阐述了他对宇宙的看法。他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佛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普世真理。因此,我们应该追求佛法中的真理,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展现了对佛教修行的理解和体验。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还传达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