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东归复得采真游”,诗人在江州送别友人之后,自己又回到了故乡江西的庐山,这次回归自然,与以前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隐士了,而是已经得到了朝廷的征召,开始为官了。“东归”点题,“采真游”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态,即不再像以前那样寄情山水、隐居山林,而是为了做官而回乡,是重返人间,重新过上世俗生活。
“客舍不离青雀舫”,这里交代了作者回到庐山后所住之地。“青雀舫”是诗人的住所,“离”字写出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人家旧在白鸥洲”,这句诗写诗人回到庐山后所见的景色,诗人回到庐山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曾经见过多次的白鹿洞。这两句诗既点明了诗人此次重来庐山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对于此地的眷恋之情,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诗人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庐山风光图。“风吹山带遥知雨”中的“山”指庐山,“山带”指山上的树木或植被,“风”指风势强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远远地看到山上的树林在被风吹拂着,就知道天气要下雨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聪明才智。“露湿荷裳已报秋”中的“荷裳”指荷叶,“露”指露珠,这两句诗意思是说:“我看着那一片片的荷花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就感到秋天已经来临”。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力。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诗人听说泉水清澈明亮的地方离得不远,于是便亲自去探望这位朋友,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教。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为官易,隐士难”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隐退的决心。
【答案】
送客归江州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译文:
我在庐山送别了客人,然后返回了家乡。现在我已经不在庐山隐居了,而是被朝廷征召去做官了。
我的住处离庐山青翠如黛的山峰很近,那里有许多隐士居住。他们住在白鹭栖息的岛上,过着隐居的生活。
庐山的山峰被风一吹,就像远处的山峦一样高耸,我知道山上的树木一定会在风雨中摇曳。
清晨,我看着那一片片的荷叶上挂着露珠,就感到秋天已经来临。
听说泉水清澈明亮的地方离得不远,我便亲自去探望这位朋友,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教。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他在《醉赠张秘书》一诗中写道:“晚泊浔阳黄菊村,水深村路疑无痕。坐令炎瘴有馀日,岂得清狂如故人。”可见诗人晚年的隐逸思想。这首诗就是他离开庐山隐居后的所作。
前四句主要写自己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感。首句写诗人东归庐山,重游故地,心情愉悦。次句写诗人回到庐山后,仍然住在青山绿水之中,与以前不同,因为这一次,他已经不是那个单纯的隐士了,而是已经被朝廷征召去做官了!第三句写诗人回到故乡后,仍然居住在以前隐居过的白鹭洲上。第四句写诗人回到故乡后,看到的青山绿水和以前的一样,但他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隐居山林,而是要为官了。
中间四句主要写诗人回到故乡后所看到的景物。首句写诗人看到山上的树木在被风吹拂着,知道天气要下雨了。次句写诗人看到荷叶上的露珠,就知道秋天已经到了。最后两句写诗人听说泉水清澈见底的地方离得很近,于是便亲自前去探望这位好友。
末二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先写了自己听说泉水清澈明亮的地方离得不远,于是便亲自前往探访这位朋友,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指导或者教诲。诗人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做官比隐居更难,于是决定放弃隐居的生活。诗人在得知泉水清澈见底的地方离得不远后,立刻决定前往探看,这说明他对隐居的生活已经厌倦,渴望能够再次过上隐逸的生活。诗人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他在之前的经历中已经感受到了官场的压力,并因此做出了改变隐居生活的决定。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他在《醉赠张秘书》一诗中写道:“晚泊浔阳黄菊村,水深村路疑无痕。坐令炎瘴有馀日,岂得清狂如故人。”可见诗人晚年的隐逸思想。这首诗就是他离开庐山隐居后的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