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诗句释义

1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 描述的是作者在中原地区开始追逐权力(如鹿)时,放弃了文职生涯,转而投身军旅生活。”投笔”指的是放下笔杆,象征着放弃文人的清高与理想;”事戎轩”即投身到战争中的战车之上,表现出对战争和国家安危的担忧。
  1.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 “纵横计”可能是指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策略与谋略,”不就”表示这些计划最终没有实现或未能成功。尽管如此,作者的豪壮情怀依旧存在。这里的”纵横”可能暗指作者怀有远大的抱负,而”慷慨”体现了他的英勇与不屈精神。
  1.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 使用”杖策”意味着拿着手杖,象征着学者的形象;”谒天子”表示拜访皇帝,显示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决心。”驱马出关门”则描绘了作者准备启程,离开家乡前往京城的情景。
  1.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 “请缨”意为请求朝廷授予自己使命去平定南方的叛乱;”系南粤”表明要前往南方平定战乱。”凭轼下东藩”说明作者打算从首都出发,前往东面的地区。
  1.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 “郁纡”形容山路弯曲曲折;”陟高岫”意指攀登山峰,象征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与坚持不懈的努力。
  1.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 “古木鸣寒鸟”描绘了寂静中树木因寒风而发出的声响,以及鸟儿在树枝间跳跃的情景;”空山啼夜猿”则是夜晚山中只有猿猴的叫声,表达了孤寂与荒凉的氛围。这两个景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略带悲伤的氛围。
  1.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 “伤千里目”意指由于长期的征战和劳累,使得作者感到眼部的疲惫不堪;”惊九逝魂”则是对逝去战友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逝去战友的深深思念。
  1.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 此处表达了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和危险,仍然心怀对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深情。”国士恩”指的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牺牲的人,作者对他们抱有深厚的感激与尊敬之情。
  1.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 这两句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分别来自《史记》中的”季布”和”范增”,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和言出必行的价值观念。季布因为两次许下诺言都做到了而受到称赞,而范增因为一诺千金而备受尊敬。这里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与信守承诺的重视。

翻译

1.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中原初逐鹿:刚开始追逐权力就像追逐鹿一样。
投笔事戎轩:放下文官的羽毛笔,投身到战场上指挥战车战斗。

2.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纵横计不就:虽然有宏大的战术策略,但没有成功。
慷慨志犹存:尽管失败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

3.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杖策谒天子:拿着手杖向皇帝进见,表达自己的请求和决心。
驱马出关门:骑马离开家乡,踏上征途。

4.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请缨系南粤:请求朝廷派自己前往南方平定叛乱。
凭轼下东藩:乘坐马车从京城出发,前往东边的地区。

5.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郁纡:曲折蜿蜒。
陟高岫:攀登山峰。
出没望平原:在山峰之间来回移动,望向广阔的平原。

6.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古木:古老的树木。
鸣寒鸟:因寒冷而鸣叫的鸟儿。
空山:寂静、空旷的山。
啼夜猿:晚上山中传来猿猴的叫声。

7.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既伤千里目:已经因为长途跋涉而感到眼部疲劳。
还惊九逝魂:对逝去的战友感到深深的怀念和惊悚。

8.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岂不惮:难道不怕吗?
艰险:困难和危险。
深怀国士恩:深深地怀念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牺牲的人。

9.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季布:历史上著名的勇士。
无二诺:没有违背过的诺言。
侯嬴: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和政治家,以重信用著称。
重一言:非常重视一句话的承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