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
舍弟未应丝作鬓,园公不用印随身。
【注释】:
①舍弟:指作者的堂弟。庠:古代的学校,此处指科举考试的学府。罢举:科举考试未中。从州辟书:州官征召任用。之荆:到荆州。之,到……去。荆,荆州,今湖北。刘表: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封荆州牧。依刘表:归附刘表,依附于他。折桂:指科举考试中选。见郤诜:见晋代郄诜,因才学出众而受到赏识,比喻科举得中。郤诜是晋朝人,姓郤名诜,字幼安,汝南西平(今河南泌阳)人。②舍弟:指作者的堂弟。“未应”,不应。丝作鬓:用丝织成鬓发。③园公:指汉文帝时期的贾谊。园公不用印随身: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有《治安策》献文帝;后被谗言免职,不得重用,故说“园公不用印随身”。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酬和者是作者的堂弟。这首诗以诚挚的心情向弟弟道出自己求仕的心迹。前半首写赴任途中,对弟弟的劝勉;后半首写入仕之后,对弟弟的慰勉。全诗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第一句点明题旨。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荆州,想到弟弟也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因而写了这首诗。“且愿依刘表”,刘表是东汉末年的豪杰,曾据荆州之地,自称“皇叔”;“依刘表”就是投奔刘表,也就是依附于他。诗人用“刘表”来表示自己的投靠之意。
第二句写诗人希望弟弟能像晋代郤诜那样,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郄诜”是晋代人。他的才学非常出众,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见郤诜”。“见郤诜”是说他的才学足以让郤诜相看,也就是说,他的才华足以让郤诜赏识。这里用来比喻弟弟应考成功,一举成名。
第三句写诗人希望弟弟不要因为头发变白而灰心丧气。“舍弟未应丝作鬓”,“丝作鬓”是形容头发稀疏,用丝线做成的头发。这里的意思是说:“你的头发还没有白。”诗人劝诫弟弟不要灰心丧气。
第四句写诗人希望弟弟不要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懊恼失望。“园公不用印随身”,是指西汉文帝时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贾谊曾经担任过长沙王的太傅,后来被排挤、贬谪,不能得到重用,所以他没有用朝廷授予他的印章。“身”,这里指代贾谊本人。贾谊曾为汉文帝起草《治安策》,深得文帝的赞许。但后来由于大臣的谗言,被免去官职,不再被重用。“园公不用印随身”就是说贾谊不被重用,没有得到重用的待遇。这里用来比喻弟弟不应当因仕途失意而懊恼失望。
全诗语言朴实,含义深厚,情真意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