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一等义,本自无遮闭。
凡夫著相求,心生有执滞。
无心为真宗,空寂为本体。
无问亦无说,常照勿使废。
佛子行道已,更莫愁来去。
诗偈释义与赏析:
第一段:大乘一等义,本自无遮闭
- 关键词:大乘、一等义、无遮闭
- 注释:此句表达了大乘佛法的核心观念——即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和资格。”一等”意味着平等,没有特殊性,强调了所有众生的佛性。”无遮闭”表示这种佛性是开放和包容的,不受任何限制或障碍。
第二段:凡夫著相求,心生有执滞
- 关键词:凡夫、著相、执滞
- 注释:此句指出大多数凡人(凡夫)在修行时往往执着于外在形式和形象,这阻碍了他们理解真正的佛法。”著相”指的是人们为了形式或表象而努力表现,而忽略了内在的修行。”执滞”表示由于执着于这些形式,内心产生了束缚和困扰。
第三段:无心为真宗,空寂为本体
- 关键词:无心、真宗、空寂
- 注释:此处提出一个哲学观点,认为真正的佛法不在于心(意识)的状态(“有心”与“无心”),而是在于对空寂本性的直接体验和认知。”真宗”在这里可能指代一种信仰或教义,而真正的宗派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空寂”则描绘了一种超越所有对立和分别的寂静状态。
第四段:无问亦无说,常照勿使废
- 关键词:无问、无说、常照、勿使废
- 注释:此句强调了内心的平和和清净,以及这种状态的持久性和必要性。”无问”和”无说”表明无需质疑或讨论,因为真理本身就是明白的。”常照”意味着这种状态是持续且普遍的,像光线一样照亮一切。”勿使废”则提醒我们不应放弃这种内在的光芒或智慧。
第五段:佛子行道已,更莫愁来去
- 关键词:佛子、行道、愁来去
- 注释:此句总结了佛教徒修行的意义和目的。”佛子”指那些追随佛陀之道的人。”行道”指的是实践佛法的行为。最后一句强调了修行者应该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忧虑,专注于当下的修行和成就。
赏析:
这首诗深刻体现了佛教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如大乘佛教的平等观、解脱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平静的重视。通过对比和对照,诗人展示了普通人如何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以及如何能够通过内心的觉醒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整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也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引导读者深思并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