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闻阿閦佛,拟向东方讨。
今日审思维,不动自然到。
语汝守门奴,何须苦烦燥。
我奏父王知,与汝改名号。
破却有为功,显示无为道。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的一首偈子,通过描述一个人向东方寻求佛法的过程来说明“无为”的道理。
逐句释义:
常闻阿閦佛,拟向东方讨。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常常听闻阿閦佛的名字,打算到东方去寻求他的教导。” 阿閦佛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代表慈悲和智慧。
今日审思维,不动自然到。 这一句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今天我仔细思考,只要内心平静,就能自然而然地到达那里。”
语汝守门奴,何须苦烦燥。 这是在告诉那些守门的人:“告诉你的守卫,不要感到烦恼和困扰。”
我奏父王知,与汝改名号。 表示诗人已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国王,并希望他能够给予支持,让这个人改名叫阿閦佛。
破却有为功,显示无为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打破所有的有为之功,展示出无为之道。” 在佛教中,“有为”指的是世俗的追求和执着,而“无为”则是指超越这些追求,达到内心的平和和自由。
关键词注释:
- 阿閦佛:这是一位佛教菩萨的名字,代表慈悲和智慧的形象。
- 东方:在佛教中,东方被认为是净土的象征,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 审思:深思熟虑,认真思考。
- 语汝:告诉你。
- 名号:名字,称呼。
- 有为:世俗的追求和执着。
- 无为:超越追求,达到内在的平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人向东方寻求佛法的过程的描述,传达了佛教的“无为”思想。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理解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是通往真理的关键。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也反映了佛教中的一种生活哲学——通过超越世俗的追求,达到内心的平和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