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本无情,清虚无色声。
达人悟空理,知法本无生。
诸佛常现前,妙德亦同行。
无无无障碍,心牛不肯耕。

诗偈

四大本无情,清虚无色声。
达人悟空理,知法本无生。
诸佛常现前,妙德亦同行。
无无无障碍,心牛不肯耕。

注释

  • 四大:指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 清无:意为纯净、没有杂质。
  • 色声:指声音和色彩,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
  • 悟空理:即领悟到事物的真相,超越了世俗的迷惑。
  • 知法:指理解佛法或佛教的道理。
  • 无生:意味着不生不灭,超越生死轮回。
  • 诸佛:指的是众多佛祖。
  • 常现前:佛常在人们面前出现。
  • 妙德:指佛的智慧与德行。
  • :行走,比喻佛法的实践应用。
  • 无无:表示一切都是平等、没有差别的。
  • 障碍:任何形式的限制和阻碍。
  • 心牛:比喻内心的固执或执着。
  • 不肯耕:不愿意耕耘,比喻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佛教哲理,即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虚幻的,而真正的真理是不可捉摸也难以被感知的。通过“四大本无情”到“无生”,诗人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且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的实体。

“达人悟空理”和“知法本无生”进一步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是超越感性认识的,而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佛法所追求的目标。通过领悟佛法,人们能够认识到万事万物的空性和无常,从而获得解脱。

“诸佛常现前”和“妙德亦同行”则描绘了佛教徒修行的过程,即不断地实践佛法,将佛的智慧与德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消除自我中心,减少执着和障碍,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最后两句“无无无障碍”和“心牛不肯耕”则提出了一个关于心态的问题。这里的“无无”意味着对一切事物的彻底理解和接纳,没有执着和偏见。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像一头不愿耕作的水牛一样顽固不化,那么他将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也无法实现心灵的转变。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深刻解读,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现象和局限,寻求更深层次的心灵自由和解脱。它不仅是对佛教经典的诠释,也是对现代人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