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
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
羡此婴儿辈,欢呼彻曙闻。

注释:

外孙(女儿的儿子)争着乞求巧女,内子(妻子)一起给文题。

花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盒),隐映在花间;绮席(绣有花纹的席子),参差交错地摆放。

鹊桥横跨一片明亮的月,河鼓掩映在轻云中。

羡慕这些婴儿辈,欢呼声彻夜传遍。

赏析:

此诗写七夕夜晚家人团聚,为孩子们庆祝乞巧节的情景。

首联“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是说外孙们纷纷乞求女子的巧艺,而妻子们则共同为孩子撰写乞巧文。这里的“乞巧”指的是乞求巧手,也就是乞求女子的巧手艺。而“题文”则是为孩子撰写乞巧文,也就是祈求孩子能像女子一样拥有灵巧的手。这一联描绘了七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孩子们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颔联“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则是进一步描述了这一场景的具体细节。花奁是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小镜子,这里用来暗指七夕的夜晚,家人相聚的场景。而绮席则是指精美的刺绣席子,这里用来描绘家中装饰得十分华美的场景。这两联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个七夕之夜描绘得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颈联“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是诗人的想象之笔。鹊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这里的“鹊桥”则是用来象征他们的爱情和婚姻。而河鼓则是天琴座α星,古人以它为音乐之神,这里用它来象征节日的欢乐气氛。这一句通过对这两个元素的运用,将七夕的主题更加突出,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尾联“羡此婴儿辈,欢呼彻曙闻”是诗人对于这一情景的感受和评价。他羡慕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能够如此开心地庆祝节日,以至于整夜都在欢呼雀跃。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纯真快乐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浪漫温馨的七夕之夜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和家庭的温暖。同时,诗人对于孩子们的期待和祝福也流露出了深深的关爱和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