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非熊在清明节期间所作,描绘了京城长安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以及作者自己的心情。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明时帝里遇清明”:这句诗开篇点明了时间——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是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时机。然而,在皇帝之城长安,清明的到来,也意味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难得的春光。
“还逐游人出禁城”:这里描述的是人们纷纷走出皇宫,去往郊外游玩的景象。这种情景不仅展示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风俗习惯。
“九陌芳菲莺自啭”:诗人继续描绘了长安街头的美丽景色。春意盎然,百花齐放,黄莺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为这美好的时光增添了无限生机。
“万家车马雨初晴”:这句话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车辆行人在春雨后重新出发,形成一幅繁忙而有序的画面,展现了长安市民生活的忙碌与热闹。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诗人在客居他乡、仕途不顺的日子里,意外地在这个春日里遇到了这样的美景,感到无比欣慰。然而,在忧愁中观赏花朵,让诗人对生命充满了厌倦。
“春色来年谁是主”:最后两句诗人发出感慨,春天的色彩和美丽如此迷人,但谁能真正拥有和主宰它呢?这不仅是对春天的感叹,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不堪憔悴更无成”:整首诗以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失望结束,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迷茫的情绪。他感叹自己的憔悴和无能,无法在这繁华世界中取得成就。
《长安清明言怀》不仅是一首描写节日盛况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真谛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风情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