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言:乡人奉五月一日诲,子弟各陈百里之术宣于政者,承命惶灼,伏增悲悚。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于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所以迟回忍耻而已者,徒以虚死不如立节,苟殒不如成名,悔过傥存于已,为仁不假于物。是以孟明不屑三奔之诮而罢匡秦之心,冯异不耻一败之失而摧辅汉之气,故其志卒行也,其功卒就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此勃所以怀既往而不咎,指将来而骏奔,割万恨于生涯,进一篑于平地者。
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然勃尝闻之《大易》曰:「人之所助者信也,天之所助者顺也。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今交趾虽远,还珠者尝用之矣。《书》不云乎:「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不胜愤激之至,谨上《百里昌言》一部,列为十八篇,分为上下卷,庶竭私款,少裨公政。追思罪戾,若投水谷。谨奉言疏不备。勃再拜。
上百里昌言疏
译文:
尊敬的大人,您在五月一日接受了我们的教导,我们子弟各自表达了各自的治国理念。承蒙您的嘉奖,我们感到既惶恐又感激。我们听到古人有这样的话:“明君不能养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对国家无益而只会拖累家庭的臣子或儿子是多余的。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如此厚望于亲,真是深重啊!确实应该灰心丧气,粉身碎骨来报效君王和父亲,还有什么面目去谈论治理天下的大事呢?所以我只能徘徊忍辱,苟且存活。只是由于死得虚妄不如立下节操,死亡不如建立功名,如果后悔之心还存在,那么仁德就不必外求了。因此孟明不因三次被秦国拒绝而放弃匡扶秦国的决心,冯异不因一次失败而摧毁辅助汉朝的气势。所以他们的志向最终得以实现,他们的功绩终于成就。这句话虽小,却可以喻示大义。这就是我为何能胸怀过去而不抱怨,展望未来而勇往直前,将万般遗憾抛诸脑后,在平地上迈出一步又一步的原因。
今大人上延国家的谴责,远守边邑。跨越三江,泛舟五湖,越过东瓯,横渡南海。唉!这些都是我的罪过。我无处逃避天地之间啊。然而我曾从《周易》中读到:“人得到帮助的关键在于诚信,上天得到助佑的在于顺势而为。因此君子不会因为挫折而改变方略,所以即使遭遇挫折也要泰然处之;忠臣不会因为困穷而丧失志向,所以即使是困顿也要必定成功。”今天交趾虽然遥远,归还珠宝的人也曾经使用它。《尚书》不是说吗:“没有考虑就不会获得;没有行动就不会成就?”不胜愤激之情,谨上《百里昌言》一部,分为十八篇,分为上下卷,希望尽我绵薄之力,略微裨补公政。追思罪戾,犹如投入水谷。谨此奉上不备之言疏。勃再拜。
注释
- 上百里昌言疏: 即上书给百里大人的书信。
- 大人: 这里指百里大人,可能是书信的收信人。
- 五月一日: 书信中提到收到教诲的日子。
- 三江: 指长江的三条主要支流。
- 五湖: 指太湖等五个湖泊群。
- 东瓯: 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东南部。
- 书: 此处指《尚书》。
- 弗虑胡获: 出自《易经》,意指不思考就能有所收获。
- 弗为胡成: 出自《尚书》,意指不做就会不成事。
- 还珠者: 指把珍珠送回的人或国家。
- 弗虑胡获: 出自《易经》,意指不思考就能有所收获。
- 弗为胡成: 出自《尚书》,意指不做就会不成事。
- 投水谷: 比喻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 弗虑胡获: 出自《易经》,意指不思考就能有所收获。
- 弗为胡成: 出自《尚书》,意指不做就会不成事。
- 上卷: 书籍的上册。
- 下卷: 书籍的下册。
- 私款: 指个人的财力或资源。
- 罪戾: 罪恶和过失。
- 《周易》: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包含丰富的哲学、宇宙观和人生道理。
赏析
这封信是百里昌言写给百里大人的,表达了他对百里大人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接受教诲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强调了自己的忠诚和责任。此外,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当前状况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整封信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期待,展现了百里昌言的人格魅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