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
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
明通暗即尽,妄绝相还清。
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
【注释】
非相:即“无常”的省称,佛教语。指一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和自体。
非非相:即“无常”的省称,佛教语。指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无自性的。
无明:佛教语。指一切事物的因缘所生的无知。
无无明:即“无明”的省称。指一切事物的因缘所生的无知。
妄:虚妄,错误。
出:产生。
灭:寂灭。
通:通晓。
还:返归。
清:清静。
寂:寂静。
灭乐:寂灭之乐。佛教语。指通过修行达到的涅槃境界的快乐。
自然:自然而然。
色声:色与声,指声、香、味、触、法五尘,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
【赏析】
这首偈颂宣扬的是佛教禅宗的“无我”思想。
首句“非相非非相”,意谓一切事物都无固定的形体,没有永恒的常住性。这是佛家所说的“无常”。在佛教看来,一切事物都有生灭变化,没有永恒不灭者。
次句“无明无无明”,意谓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存在,也没有永恒的自性。这是佛家所说的“无我”。“无我”即否定一切事物的自性和常住性,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变化的。
三、四两句“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种种妄念而产生出来的。妄念就是迷惑和妄想,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由于妄念的作用,所以应当消除妄念,以摆脱世俗的纷扰。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破执”、“断妄”。
五、六两句“明通暗即尽,妄绝相还清”,意思是说当妄念消除时,一切事物就变得明朗清晰。当妄念消除后,一切事物的真相就显露出来了。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证悟”、“悟性”。
七、八两句“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是说当一切妄念被消除后,就能体验到寂灭之乐,从而进入一种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将消失,只剩下一片宁静和空灵。这便是佛家所说的“解脱”、“自在”。
整篇偈颂以“无我”为中心思想,通过对“无相”“无明”“无我”等方面的阐释,来宣传佛教的教义。它告诉人们,要摆脱世俗的纷扰,必须破除妄念,达到一种清净、宁静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