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
贫交世情外,才子古人中。
冠上方簪豸,车边已画熊。
拂衣迎五马,垂手凭双童。
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
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
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
眼看东候别,心事北川同。
为学轻先辈,何能访老翁。
欲知今日后,不乐为车公。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全诗共10句,下面是它的逐句释义:
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
贫交世情外,才子古人中。
冠上方簪豸,车边已画熊。
拂衣迎五马,垂手凭双童。
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
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
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
眼看东候别,心事北川同。
为学轻先辈,何能访老翁。
欲知今日后,不乐为车公。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全诗共10句,下面是它的逐句释义:
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
贫交世情外,才子古人中。
冠上方簪豸,车边已画熊。
拂衣迎五马,垂手凭双童。
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
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
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
眼看东候别,心事北川同。
为学轻先辈,何能访老翁。
欲知今日后,不乐为车公。
注释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友人拜访的七言律诗。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描绘景色、人物动作等细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上一句“上客能论道”中的“上客”,指的是来访的朋友;“能论道”表示他善于谈论哲学或道德方面的话题。下一句“吾生学养蒙”中的“学养”表示学习和培养;“蒙”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初学或刚开始的阶段。两句合在一起,表达了朋友来访给作者带来了新的知识和启发。
接下来的句子中,“贫交世情外”中的“贫交”指的是贫穷的朋友;“世情”表示世俗人情;“外”表示超出或不同于世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贫穷朋友的尊重,认为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世俗的利益关系。
在第四句“才子古人中”中,“才子”指的是才华横溢的人;“古人”表示历史上的人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的成就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句“冠上方簪豸”中的“方簪”指的是方形的发髻;“豸”是一种古代官员的官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员形象的赞美之情,认为他们的官服整洁而庄重。
第六句“车边已画熊”中的“画熊”指的是在马车旁边画的熊形图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交通工具的欣赏之情,认为它们的设计巧妙且美观。
第七、八句“拂衣迎五马”中的“五马”指的是古代官员乘坐的马车;“拂衣”表示挥手告别。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向往。
第九句“垂手凭双童”中的“双童”指的是两个小孩子;“垂手”表示双手下垂。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认为那是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第十句“花醥和松屑”中的“醥”指的是一种调味品;“松屑”表示松树的碎屑。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美食的喜爱之情,认为它们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
第十一句“茶香透竹丛”中的“茶香”代表了喝茶时散发的香气;“竹丛”表示竹子茂密的地方。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之情,认为它们是心灵的净土。
第十二句“薄霜澄夜月”中的“霜”指的是夜晚的露水;“澄”表示清澈透明。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夜晚景色的赞美之情,认为它宁静而美丽。
第十三句“残雪带春风”中的“残雪”指的是冬天的积雪;“春风”表示温暖的风。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季节变化的感慨之情,认为它们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变迁。
第十七句“古壁苍苔黑”中的“古壁”指的是古老的墙壁;“苍苔”表示青苔覆盖。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岁月侵蚀的痕迹的感慨之情,认为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第十八句“寒山远烧红”中的“寒山”表示荒凉的山峰;“远烧红”表示远处的火光映红了天空。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日出日落时分的美景的赞美之情,认为它们是大自然的恩赐。
第十九句“眼看东候别”中的“眼”表示目光;“东候别”指的是东方的太阳即将落下。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之情,认为它无情地带走了青春。
第二十句“心事北川同”中的“心事”表示内心的想法或感受;“北川同”表示北方的河流相同。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认为他们的心情与我相似。
第二十一句“为学轻先辈”中的“为学”表示求学或做学问;“轻先辈”表示不重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新知识的态度,认为我们应该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二二句“何能访老翁”中的“老翁”表示年长者;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三句“欲知今日后”中的“欲知”表示想要知道或了解;“今日后”表示未来的某个时刻或日子。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希望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方向。
最后两句“不乐为车公”中的“车公”表示古代的一种官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他认为官场是一个充满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环境,因此他不愿意再继续在这个环境中混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