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
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
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
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风筝
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
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
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
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注释:
- 风筝:指风筝在空中随风飘动的景象。
- 高风:猛烈的风。
- 玉柱:比喻高耸入云的风筝。
- 万籁:各种声音。
- 飒(sà)树:风吹树叶的声音。
- 迟难:难以承受。
- 萦(yíng)空:在天空中回旋。
- 松泉:指的是山间清流,也借指南山的泉水。
- 鹿门:山名,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西郊。
- 笙鹤:古代用竹管制作的乐器。
赏析:
《风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春风中风筝飘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自由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
首句“高风吹玉柱”,以玉柱为喻,形容风筝高飞的姿态。这里的“高风”既指自然界中的风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第二句“万籁忽齐飘”,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强调了风筝在空中飘扬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接下来的两句“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则进一步展现了风筝在高空中摇曳生姿的画面。其中,“飒树”和“萦空”都形象地描绘了风筝在空中的动态美,而“细渐销”则传达了风筝飘落大地时逐渐消失的过程。这些细节都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后四句则是对风筝所象征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两句,分别描述了夜晚山间泉水潺潺、早晨鸟儿鸣唱的美好景象。这些画面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诗意,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最后一句“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心灵的净化。
《风筝》这首诗不仅是对风筝这一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通过对风筝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美好和真理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