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促何促促,黄河九回曲。
嫁与棹船郎,空床将影宿。
不道君心不如石,那教妾貌长如玉。

《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七言古诗,创作于唐代宗时期(762年-779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位思妇对远行者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诗句解读
  • 促促何促促:这一句表达了思妇对于丈夫归来时间的焦急和期待。促促,即急促、急切的意思,形容时间的迅速流逝,突出了思妇内心的不安和期盼。
  • 黄河九回曲: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曲折蜿蜒的自然形态在这里被用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不顺。九回曲,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多次转弯,象征着人生中的曲折和艰难。
  • 嫁与棹船郎:这一句描绘了思妇被迫嫁给了一个不如意的人。棹船郎,指的是在船上划桨的人,暗示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 空床将影宿:空床,指无依无靠的房间,影宿,即影子般的陪伴,表达了思妇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这句话透露出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对现状的不满。
  • 不道君心不如石:这一句是对丈夫的指责和埋怨。君心,指丈夫的心,不如石,意指不如石头坚硬或不变,比喻丈夫的心不够坚定或冷漠。
  • 那教妾貌长如玉:这一句表达了思妇对美好外貌的追求和无奈。妾貌长如玉,意指妻子的美貌像玉石一样珍贵,但现实却让她的美变成了负担。
  1. 译文注释
  • 译文:急促的等待,黄河如同九曲连环般迂回婉转。我被迫嫁给了那个不如意的丈夫,只能在空荡荡的床上度过孤单的夜晚。你不懂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冷酷无情;我又怎能忍受,自己的美貌成为你的负担?
  • 注释:本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促促”和“九回曲”用来形容黄河的急流和曲折,象征人生的艰难险阻。“嫁与棹船郎”和“空床将影宿”反映了思妇被迫改变生活选择的无奈。而“不道君心不如石”和“那教妾貌长如玉”则表达了思妇对感情的失望和对自身美貌的无奈接受。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黄河的形象化描述,传达了思妇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迷茫。黄河的九回曲象征着生活中的曲折和不确定性,而思妇的情感变化也如同黄河水般多变。
  • 李益通过这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对比,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君心不如石”中的石头,不仅指物理上的坚硬,更象征着冷漠无情的心灵。
  •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刻,是李益诗歌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力量,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同情和悲悯。

《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的体现。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诗人李益成功地展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挣扎,使其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