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到扬州悔别家,亲知留滞不因花。
尘侵宝镜虽相待,长短归时不及瓜。
《答姬寄诗》是唐代诗人李主簿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偶到扬州悔别家,
亲知留滞不因花。
尘侵宝镜虽相待,
长短归时不及瓜。**
“偶到扬州”指的是偶然来到扬州这个地方。在这里,诗人可能感到有些后悔,因为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了这个繁华的地方。这里的“家”可以理解为故乡或者亲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亲知留滞不因花”意味着亲人和朋友因为各种原因留滞(停留)在了这里,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花,而是其他原因。这里的“留滞”可以理解为停留、居住,而“因花”则可能暗示着与花有关的原因或情感纠葛。
“尘侵宝镜虽相待,长短归时不及瓜”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期待。虽然时间流逝,环境变迁,但诗人对自己的未来仍抱有一定的希望。这里的“相待”可以理解为等待或期盼,而“长短归时不及瓜”则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比或对照,即无论时间长短,都无法超越某个特定的阶段或事物。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他既怀念家乡和亲人,又无法抗拒外界的诱惑和变化。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责任等。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成为了诗人关注和思考的对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它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个句子都短小精悍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在艺术创作方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具象化成生动的意象。例如,“尘侵宝镜虽相待”中的“宝镜”可以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回忆,而“长短归时不及瓜”则可能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性。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使其更具深度和内涵。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些情感和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感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