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坐非关闷,凝情秪在诗。
庭闲花落后,山静月明时。
答客言多简,寻僧步稍迟。
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注释

1 默坐非关闷:默坐并不表示心情郁闷。

  • “默坐”指的是静静地坐着,通常不表达情绪。
  • “非关”意味着不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 “关闷”即与郁闷相关。
  1. 凝情秪在诗:集中情感仅在诗歌中。
  • “凝情”指集中精力思考或感受。
  • “祗”在这里是“只”的意思,强调程度。
  • “在诗”表明情感集中在诗歌创作上。
  1. 庭闲花落后:庭院里花儿凋谢后显得空旷。
  • “庭闲”说明环境清静,没有喧嚣。
  • “花落后”描绘了花朵凋谢的景象,常用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结束。
  1. 山静月明时:当山峦宁静且月光明亮的时候。
  • “山静”描述山的寂静状态,可能是夜深或清晨。
  • “月明时”指的是夜晚月亮明亮的情景。
  1. 答客言多简:对客人的回应言辞简洁。
  • “答客”指对客人的回答。
  • “言多简”意味着用简单的语言来回答复杂的问题。
  1. 寻僧步稍迟:寻找僧人时步伐稍显迟缓。
  • “寻僧”指寻找僧侣。
  • “步稍迟”表明寻找过程中有所迟疑或耽搁。
  1. 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既然拥有如和氏璧般的才华,终会有识货的人欣赏。
  • “既同和氏璧”比喻自身拥有珍贵之物,如同古代传说中的和氏璧。
  • “和氏璧”是著名的宝玉,价值连城,用以比喻珍贵的人才。
  • “终有玉人知”意即终将有人赏识并了解其价值。

译文

默坐非关闷,凝情秪在诗。
庭前花落空庭院,山上月明夜色深。
对客言词简而答,寻师步履稍缓迟。
才华如璧,终必得识,终有知己者。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情感的沉思以及对外界环境的观察。首句“默坐非关闷”,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并非因内心的郁闷而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通过“凝情秪在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将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在了诗歌创作之中。

第二联“庭前花落空庭院,山上月明夜色深”,通过“庭前花落”、“山上月明”等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深远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第三联“对客言词简而答,寻师步履稍缓迟”,则转向了人际交往,描述了自己对待客人和僧人的态度和行为。这里,诗人展现了自己的谦逊和真诚,以及对于交流的认真态度。

最后一句“才华如璧,终必得识,终有知己者”,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诗人将自身的才华比喻为珍贵的和氏璧,认为自己终将会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认可。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知己的渴望和向往。整首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既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其人格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