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岩幽谷高低寺,十里松风碧嶂连。
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
石文照日分霞壁,竹影侵云拂暮烟。
时有猿猱扰钟磬,老僧无复得安禅。
【解析】
此诗是诗人游历杭州天竺灵隐寺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寺院的怀念之情。首联写景,点明题旨。颔联写景,进一步描绘出寺院的幽深与静谧。颈联写景,抒发了诗人对寺院的眷念之情。尾联抒情,表达了对寺院的留恋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答案】
译文及注释
翠岩:指岩石的颜色像翡翠一样。幽谷:幽静的山谷,指山间小溪。高低:指山势起伏。十里松风碧嶂连:十里松林中,风声和绿水相映,连成一片。开尽:开到尽头。芳草涧:指山涧边长满了芳草。遍通:到处都能听到。秋水:指山间清澈的泉水。明月泉:指月光下的清凉泉水。石文:指山上的石壁上的字。照日:指阳光照射到石壁之上,分出五彩斑斓的霞光(或:日光)。云:指山间的云雾。拂:轻拂,掠过。时有猿猱:有时有猿猴在树上嬉戏。扰:扰乱,惊扰。钟磬:寺庙中用以报时的乐器。老僧:这里泛指僧人、和尚。无复:再也没有。得安禅:能够安心打坐修行。赏析: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对寺院的怀念之情。前半首四句分别从“寺”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后半首四句则着重表现诗人在寺院中的观感和体会。
首联写景,点明题旨。“翠岩”“幽谷”,“高低”“十里”,用词精当,描绘出一幅幽静秀丽的寺院图卷。“碧嶂连”三字写出了山势的险峻与高远。
颔联写景,进一步描绘出寺院的幽深与静谧。“开尽”一语,道出了时间之久,花已开尽,而春色依然未减;“遍通”一语,写出了水声之响,月影之清,泉声之幽。“芳草涧”三字将自然景色写得如画一般。“遍通秋水月明泉”一句,既写出了水的澄澈明净,又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颈联写景,抒发了诗人对寺院的眷念之情。“石文”两句,将寺院中的奇岩怪石刻画得栩栩如生;“竹影”两句,则将寺内苍翠欲滴的竹林描绘得清新雅洁。这两句既是对景色的描写,更是在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猿猱”三字不仅写出了山中生物的生机,更写出了它们对人世间繁华世界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老僧”两句,则是诗人在寺院中所见到的情景。“无复”二字,表达了他对于寺院的美好回忆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得安禅”三字则表明了他对这种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的满足与安宁。
表达了对寺院的留恋之情。“时有”两句,将猿猴的出现与干扰联系起来,从而更加突出了寺院中宁静的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猿猱”三字则进一步渲染了山林之中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尾联最后一句,“老僧”二字,不仅是对前面提到的老僧的形象再现,更是对作者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