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浸吞湘澧,西风忽怒号。
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
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
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

洞庭风雨二首 其二【注释】

巨浸:大湖泊。湘澧:湘水之流,澧水之流。

西风忽怒号:西风突然变得猛烈起来。

羽化:成仙。乘鲤:骑上鲤鱼。山漂:漂流在山上。抃鳌(jiān áo):手舞足蹈的样子,指翻腾跳跃。阳乌:太阳。蟠桃:传说中的神果,据说吃了可以延年不老。

【赏析】

洞庭湖是长江的支流,湖水宽阔,气象万千。诗中描写的洞庭风雨,气势磅礴,景象壮美,令人心旷神怡。诗人以“巨浸吞湘澧”,形容洞庭湖的巨大规模;用“西风忽怒号”,描绘西风的猛烈。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也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人用“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来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湖水上涨,淹没了天空,云雾缭绕,与波涛翻滚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水”、“云”和“浪”都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它们相互竞争、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诗人通过“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像大鳌一样在山水间翻腾跳跃。这里的“羽化”、“山漂”都象征着自由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一句,诗人以“阳乌”比喻太阳,表示自己希望阳光照耀大地,驱走阴霾;同时也担心太阳的光芒太过炽烈,可能会将蟠桃烤熟。这里的“阳”、“阴”和“热”等词语都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感受。

《洞庭风雨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以壮阔的洞庭湖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