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云逢剪削,岂谓见偏装。
凤节轻雕日,鸾花薄饰香。
问屏何屈曲,怜帐解周防。
下渍金阶露,斜分碧瓦霜。
沈沈伴春梦,寂寂侍华堂。
谁见昭阳殿,真珠十二行。
解析如下:
第1句:“帘”字,在古诗词中常用于描述女子的居所或室内景象。这句诗通过“徒云”、“岂谓”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现象的质疑与否定,即认为那些仅是表象的装饰并不能代表其本质。同时,“见偏装”暗示了这种表面现象可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或非真正的自我展现。关键词注解:徒云/云:表示空有其表;岂谓/谓:表示认为;见偏装:指表面的装饰;凤节/节:指节操或身份的象征;轻雕日:指雕刻精细但缺乏深度或意义;鸾花/花:指美丽而华美的装饰物;薄饰香:指外表虽然华丽但缺乏内在香气;问屏何屈曲:指屏风设计曲折有致;怜帐解周防:形容帐篷虽大却需要防备;下渍金阶露:指地面因露水而显得光滑;斜分碧瓦霜:指斜阳照射下的琉璃瓦上映照着霜雪般的色彩;沈沈/沉:形容词,形容心情沉重;春梦:春天的美梦;寂寂/寂:形容词,形容寂静无声;侍华堂:指侍奉于华丽的殿堂。
第2句:这句诗中的“凤节”和“鸾花”都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美好事物,这里用来形容帘子上精美的雕刻。关键词注解:凤节/节:指节操或身份的象征;轻雕日:指雕刻精细但缺乏深度或意义;鸾花/花:指美丽而华美的装饰物;薄饰香:指外表虽然华丽但缺乏内在香气;下渍金阶露:指地面因露水而显得光滑;斜分碧瓦霜:指斜阳照射下的琉璃瓦上映照着霜雪般的色彩。
第3至5句:这三句主要描绘了帘子的制作过程和特点。首先,“问屏何屈曲”,描述了制作帘屏时的曲折精巧。其次,“怜帐解周防”,表达了对帐篷宽大却依然需要防备的担忧。最后,“下渍金阶露”和“斜分碧瓦霜”分别描绘了地面上因露水和阳光照射而产生的光泽和颜色变化。关键词注解:屈曲:指曲折巧妙;怜帐解周防:形容帐篷虽大却需要防备;下渍金阶露:指地面因露水而显得光滑;斜分碧瓦霜:指斜阳照射下的琉璃瓦上映照着霜雪般的色彩;沈沈/沉:形容词,形容心情沉重;春梦:春天的美梦;寂寂/寂:形容词,形容寂静无声;侍华堂:指侍奉于华丽的殿堂。
第6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帘子的情感寄托和审美评价。诗人认为帘子的存在就像是春天的梦想一样,既真实又虚无缥缈,令人陶醉却又难以触及。关键词注解:谁见/见:动词,表示观察;昭阳殿:指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华丽的宫廷生活或场景;真珠十二行:形容帘子上珍珠的排列如同繁星般美丽。
综合赏析:
这首诗以帘子为引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它的美丽与内涵。诗人通过对帘子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诗句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