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云车不复居,湘川斑竹泪沾馀。
谁念衡山烟雾里,空看雁足不传书。
【注释】
陇上:指陇右,今甘肃一带。云车: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有翼能飞的车子。不复居:不再停息。湘川:即湘江,在湖南。斑竹:湘妃泪洒湘竹所生之地。衡山:在湖南。烟雾里:指衡岳,又名南岳,位于湖南中部。雁足:传说雁群中常有一只大雁带着消息飞回来,故称传书的大雁为“雁足”。不传书:指书信无法传递,意谓音讯杳无。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春从长安出逃途中经过衡阳时所写。诗中的“谁”字,一语双关,既指湘妃,也指自己,暗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切。
第一句“陇上云车不复居”,以陇西地区云气缭绕、风云变幻的景象起兴,暗寓诗人心中难以平抑的愁思和激愤。陇西,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境内。云车,神话传说中的有翼之车,可以飞行自如,比喻人能够自由自在地来往于各地。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朝廷政治黑暗、权臣当道、忠良被害的不满和忧虑。
第二句“湘川斑竹泪沾馀”,诗人又回到了湘江边,这里的湘川是指湘江两岸的风光,而斑竹则象征着湘妃。湘妃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中广为流传,她因爱帝舜而自投江而死,化为斑竹。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湘妃的深切怀念和对她遭遇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身处异地、心情孤寂的处境。
第三句“谁念衡山烟雾里”,这里提到的衡山,又称南岳,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的烟雾弥漫,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衡山的景仰与向往之情,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悲凉。
最后一句“空看雁足不传书”,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雁群中常常有一只大雁带着消息飞回来,因此人们称它为“传书的大雁”。然而,在这里,“雁足”却成为了一个象征,意味着信使无法传递消息,使得远方的人们无法得知家乡的情况。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于时局的担忧和无奈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描绘陇西云车的飞翔、湘江边的斑竹、衡山上的烟雾以及雁群中的传书大雁等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豁达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