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
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
为报北堂休怅望,譬言死了譬如无。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诗歌,其主题为“舍俗离尘”。下面是对每句的详细解读:
- 不求名利不求儒:这里表达了一个人对于世俗名利和儒家学者身份的摒弃。”名利”指的是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儒”则可能指代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或知识分子。
- 愿乐空门舍俗徒:这里的”空门”指的是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舍俗徒”意味着舍弃了世俗的束缚,成为佛门弟子。
- 烦恼尽时愁火灭:这里的”烦恼”指的是内心的困惑和痛苦,”愁火”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烦恼带来的内心燃烧的感觉。”熄灭”表示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和。
- 恩情断处爱河枯:”恩情”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纽带,如亲情、友情等。”爱河枯”比喻这些情感如同河流干涸一般消失。
- 六根戒定香风引:这里的”六根”指的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戒定”表示通过戒律(即佛教中的五戒)和禅定(即冥想)来净化心灵。”香风”则可能象征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氛围。
- 一念无生慧力扶:这里的”一念”指的是瞬间的念头,”无生”则是佛教中的涅槃概念,表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慧力扶”则意味着通过智慧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达到这种境界。
- 为报北堂休怅望:这里的”北堂”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点或场所,”报”表示回报或报答。”怅望”表示因思念某人或某物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 譬言死了譬如无:这里的”譬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死了”在这里被用作一个象征性的表达,表示放下一切世俗的追求和执着。”譬如无”则是进一步强调这种状态就像什么都没有一样。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过程的描写,展示了一个人从追求名利到达到心灵解脱的转变。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语言简洁却含义深远,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性。整首诗既展现了佛教修行的艰辛与不易,也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