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登古戍,徙倚待寒潮。
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
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注释】

  1. 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登上石城县的边塞,远望大海寄托给同在石城的严子陵。2. 沧洲:指石城县一带。沧,青色,这里指青色水波,也指沧海,泛指大海。3. 折腰:意指因事屈身、俯首,此处借指仕途失意。4. 严子陵:字子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朋友,曾拒绝刘秀征召,归隐富春江(今浙江桐庐)。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石城县的严子陵的,当时他是石城县尉,而严子陵是避世归隐的名士,两人有交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严子陵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仕途失意的感叹。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平明登古戍,徙倚待寒潮”。起句写清晨登古戍,“平明”点时间,“登古戍”写地点,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和背景。第二句“徙倚待寒潮”,说明作者在此等待,可能是等待朋友的到来,也可能是等待着某种变化或结果的出现。第三句“江海方回合”,以江海为例,形象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第四句“云林自寂寥”,“云林”指树林,暗喻严子陵的隐居之地。“自寂寥”写出了诗人对严子陵的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这两句诗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困惑。“讵”意为“岂”,表示反问;“远近”指距离的远近,“知”意为理解;“漂泊”意为流浪;“烟霄”指天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困惑,他不知道严子陵是否真的理解他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无奈和困惑使他感到迷茫和无助。
    第三部分:“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最后一句是诗人对严子陵的感慨。“沧洲”指海边的沙滩,代指家乡;“折腰”意为弯腰低头,比喻屈服于权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严子陵的敬意和祝福。诗人希望严子陵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要因为外界的压力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严子陵一样保持独立的个性和尊严,不被世俗所左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