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城上角三呼,扈跸防边列万夫。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登兴元城观烽火

唐诗中对边关景象描绘与历史情感的深刻表达

  1. 诗作原文
    汉川城上角三呼,扈跸防边列万夫。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2. 诗句翻译
    在汉川的城墙之上,角声连续三次呼喊,皇帝亲自巡视防线,万众一心守卫边境,而在褒姒的墓前,烽火突然燃起,不知她在地下是否会笑。
  3. 关键词注释
  • 汉川城:位于古代中国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军事要塞城市,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闻名。
  • 扈跸(hu jí):古代帝王出行时的随从护卫部队。
  • 防边:即“边防”,指防御来自边境的敌军或外敌入侵。
  • 褒姒:周朝末年至汉朝初期的一位女性人物,因她的故事和形象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 破颜无:意指不知道在地下去后是否能够露出笑容,形容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未知的未来。
  1. 诗歌赏析
    《登兴元城观烽》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于边关战事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人物褒姒的评价。诗中的“汉川城上”、“褒姒冢前”以及“扈跸防边列万夫”等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当时形势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对褒姒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的提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感慨。整体而言,此诗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2. 创作背景
    唐彦谦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他身处乱世之中,目睹着国家的分裂与战乱不断,内心充满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因此,当他登上兴元城,远眺烽火连天的景象时,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烽火、戍卫、褒姒等元素,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唐彦谦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3. 历史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诗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人骚客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反映时代风貌、传递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登兴元城观烽》作为一首描写边塞战事的七言绝句,不仅展现了作者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氛围、政治局势以及社会风尚,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4. 艺术特色
    唐彦谦的这首诗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于世。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富含哲理;画面虽然简洁,却能深入人心。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特别是这首诗中的“汉川城上”、“褒姒冢前”等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的关注和反思,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5. 文学价值与影响
    唐彦谦的这首《登兴元城观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它不仅成为了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艺评论家都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它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此外,这首诗还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文化的象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登兴元城观烽》是一首富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氛围、政治局势以及社会风尚,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